汉语中有趣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语言魅力

首页 > 科技 > 作者:YD1662025-05-29 09:54:51

汉语中有趣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语言魅力(1)

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各国的语言各具特色。喜爱汉语,不仅仅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还因为汉语的魅力无限,趣味十足。汉语非常灵动,因此,它闹出的乐趣也非常多。

再过几个月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知道高考的日子为什么定在6月7、8日吗?因为那是“录取吧(678)”当然,这是一个笑话。汉语的谐音笑话俯拾皆是。

有一个农民在集市上卖鱼,于是他向路人高喊:“鲜鱼!鲜鱼!”,旁边一个卖泡糖的跟着高喊:“泡糖!泡糖!”,于是他们两个就吵起来了。对面一个卖豆芽的一直喊:“豆芽!豆芽!”,于是三个人就吵得不可开交了。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卖鱼的一喊“鲜鱼”,卖泡糖的就喊“泡糖(泡汤)”,卖鱼的定会说:“为什么骂我的鲜鱼泡汤了!”,于是两人就吵起来。卖豆芽的又一直叫“豆芽(斗呀),豆芽(斗呀)”,卖鱼和卖泡糖的定会说他幸灾乐祸,于是三人就吵起来了。

还有一个笑话:一个县长口音很重,他到村里作报告:“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其实是: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他又说:“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其实是: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县长讲完以后,又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其实是: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是大碗吧!)

一、有趣的搭配。

汉语中,有些短语看似动宾关系,认真细辨,却发现动词和宾语并没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揣摩其义,发现挺有意思的。明明是“在食堂吃”却说成“吃食堂”,明明是“被太阳晒”却说成“晒太阳”,明明是“自己哭”,却说是“哭鼻子”,明明是“让医生看”却说是“看医生”,明明是“灭火”却说成是“救火”,明明是“下馆子”却说成“炒盘子”。另外,还有“吃香”“吃棒”等词细细揣摩也挺有意思的。

二、有趣的反义。

有些句子关键成分用含义相反的词,但整个句子表达出的意思却可能相同。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你真不是个东西!”这句话蕴含着戏谑或咒骂对方的意思,但是如果反过来说:“你真是个东西!”也同样不见得是好话。

某次比赛,中国女排3:0战胜美国女排,报纸上却赫然出现两个用词相反的标题——“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一“胜”一“败”,语义两反,在句中却都表明中国队赢了!

三、有趣的语序。

有位信徒在做祷告时烟瘾大发,他问牧师:“请问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牧师告诉他不可以,因为这是对神的大不敬。下次做祷告信徒烟瘾大发时,他这样问:“牧师先生,请问我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牧师不假思索:“当然可以。”时时刻刻都念着神,这是对神极尽虔诚啊。两句话语序不一样,意义也各有侧重,但目的和结果可能却是一样的。

四、有趣的错用。

许多成语流传悠久,意蕴丰富,意义用法也约定俗成,不能“望文生义”。但是对许多成语人们却喜欢“望文生义”,错用的句子屡屡见诸报端,甚至许多错误用法有取代正确用法之势。

如“炙手可热”这个成语,原是贬义词,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但许多人把它作中性词用,而且当成“很盛行,受热捧”的含义使用。

又如“对簿公堂”原指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没有“打官司”之义,但大家习惯把它当成“打官司”的含义来使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