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从1956年开始推行简体字。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现在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总表》共收录了2235个字。
汉字简化是1956年。
演化过程:
汉字的演化趋势,是由文字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其一是要求加强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在字形上有所繁化,又或是为着义项的分工而进行分化,而使字形繁化;另一种则是要求形体便于书写,将原先较为复杂的字加以简化。这两方面的要求有时会发生矛盾。汉字一般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或是牺牲一些表音表意功能以实现简化,或者是为维护表音表意功能允许字形上有所繁化,最终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然而一般情况下,甲骨文、金文里的繁化与简化字形,现代学者都能以六书为主的汉字造字系统来解释。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除东周、秦国的大篆规范性较强之外,其余六国的文字彼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分歧,俗体广为流行,俗体中有简化的,也有繁化的。但当时之俗体,据现代的文字学家考证,绝大多数都切合六书。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渐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晋*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笔吏)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同小篆相比,是书写简便的公文字体。隶书在汉代成熟,又叫“佐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隶书之后,产生了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以笔画书写来说,这些字体较为方便、易写。除了笔画较简单外,这时期的汉字,还存在着目的在于增进汉字的表音表意功能的繁化现象,增加形符或声符,或者将原先相同的字分成两个,各自表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由于隶变之后仍有不少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南北朝以来,在常用的楷体汉字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较简便的俗字,笔画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简体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现存的明刻本中,就已经出现了简体字“刘”字的写法。这些俗字则未必能以六书等既有汉字造字系统去解释。
现代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这些俗体的出现,与历史里当时的时局有关。在战乱时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论手写还是雕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较多。但在唐、明、清等政局安定的朝代,这些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当时的学者引为负面教材。
简化演变:
自19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
认为应该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一般称为“汉字落后论”,内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出版印刷技术的瓶颈,二是不利学习。
拼音文字的符号种类少,已发展出打字机,而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排印,必须使用巨型的铅字排版房。由于汉字数量众多,铅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间,字模的生产成本不低,排字员需要相当时间的熟练,且即便如此,找字仍须耗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排字效率相当低落。由于排字效率不佳,手抄书仍相当普遍,偏偏汉字笔画繁多,书写亦不如拼音文字快速方便。因此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繁琐笨拙,出版技术的瓶颈相当严重,不利普及知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如不放弃汉字改采拼音文字,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汉字难写难读在当时被认为是中国识字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人提出汉字有“三多五难”:“三多”是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五难”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