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很多人关心的投篮后旋问题。
最简单而言,出手后有后旋的投篮,不一定是标准投篮动作。但如果没有,那就一定不标准。
前半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投篮后篮球的弧线和旋转,主要取决于手腕和手指依次发力。只要做到这一点,球就会转。但投篮是个从脚尖到手指尖的全身参与的动作,只看手上动作是无法判定标不标准的:滞空跳投固然可以带后旋,站在地上也可以。
后半句就更简单了。良好的稳定的投篮,必然是身体各个部分、关节协调运作的结果,这是无数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确定过的,抖腕,拨指,缺一不可。
要知道,篮球最开始是没有跳投的。从NBA史上第一个得分王乔·福尔克斯开始,才有人在起跳的最高点出手投篮,和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是跳起来就扔了,没有那种明显的一动一静的节奏感。
但乔·福尔克斯的投篮,距离六十年代以后的跳投,也就是保罗·阿里津发明的那种跳投,仍然差别很大,因为还有很多细节的调整。阿里津有段时间在舞厅打球,怕地板打滑,才跳起来投篮的。一般NBA的历史,说起乔·福尔克斯,都说是“现代篮球之父”,阿里津才是“跳投之父”。
总而言之,最顶级的篮球从业者渐渐都认可了,那种起跳,滞空,抖腕,拨指的动作是最精确有效的投篮动作。最初是美国人认可,美国的小孩子到了初中以后,普遍用标准跳投。后来中国男篮也认可,比如朱芳雨,宁可付出命中率暂时下降的代价,也要把投篮动作改成标准跳投。再后来,连女篮也有人这么做,比如那位女科比纪妍妍。
以此为标准,没有后旋的投篮可想而知,必然是发力方式不标准。投篮自然也就不标准了。但是——这个问题和业余选手们关系真的不大。
对于野球场上的人来说,标准的投篮几乎是不存在的。在野球场上,你基本上找不到两个大同小异的投篮姿势。一人一个样。原因很简单,业余选手的身体协调性、稳定性,远远不足以支撑标准的跳投,勉力而为反而更加不稳定,还不如根据自己的情况私人订制。
所以投就是了,不用想这么多。打个球玩而已,又不是研究篮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