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比赛现场。
凌晨一点半,电子地图上G320国道的贵州台盘村前后两公里的路段突然变成了红色,那是看完球赛后回家的人群。
这条横跨6个省份的国道,台盘村只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夜幕降临后,往往只有零星的货车匆匆而过。
但在这几天,交警每到下午都会出现在村口,摆上禁止通行的指示牌。
交警摆出指示牌。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图
“没有办法,人实在太多了,如果不这么做村里的交通就瘫痪了。”台盘村党支部*张寿双这样和澎湃新闻记者解释。
这个距离西江千户苗寨47公里的村落,并不像前者一样招揽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虽然是集镇村,但只有一个蛋糕店和两个汉堡店的规模,也很难吸引到更多附近的村民。
但每年夏天的特定时段,这个村落总能吸引十里八村的乡民,大家手持马扎板凳汇集到此,只为看一场篮球比赛。
这场球赛,现在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村BA”。
在CBA连续三年宣布采取赛会制的当下,“村BA”和乡村篮球成为了中国篮球活力的缩影——无论早晚,上万人挤在球场四周的看台,欢呼声冲破村落的寂静。
从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民,到吸引百万网友在线围观,再到被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点赞,“村BA”火速蹿升为现象级的网红球场。
热情?人气?流量?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场乡村篮球赛变成中国篮球的顶流,或许只有来到这个村落,才能寻找到背后的答案。
村里的梯子都被买空了。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图
挤不进去
下午三点,阳光毒辣地晒着台盘村,但已经有人坐在球场的露天看台上,等待两个半小时后才开始的篮球赛。
88岁的牙爷爷打着伞坐在看台上,他从30公里外的州府凯里来到现场。为了提前占座,他选择和妻子轮流上厕所,“人山人海挤得很,不早点来占不到位置。”
他身后一位78岁的老人家同样如此,他来自7公里外的村落,花了一个小时步行到台盘村。
“这些很常见,还有人开200公里的车来看比赛嘞。”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如他所说,比赛开始前一个小时,球场旁的看台就已经挤满观众。只要简单扫上一眼,大家应该都会以万作为人数的统计单位。
站在塑料凳上的观众。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图
等到比赛开打,人就更多了——前排的席地而坐,后一排坐在马扎上,再后一排坐在塑料板凳上,紧接着是站着的人群,再往后是站在板凳上的观众,最后一排则属于把村里梯子买空的人们。
这简直是相声《卖吊票》的现实版本……
早来的人还会随身带一碗粉,饿的时候嗦上两口垫垫肚子;晚来的人就只能从一个个后脑勺的缝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观赛角度。
对于许多现场观众,即便很难看到球场全貌,但只要看到其中一部分,便足够满足。
而澎湃新闻记者,一度连站的地方都找不到,被一层层人浪挤出了看台……
“天亮文化”
这是一场名为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的比赛,黔东南州所属的16个县各派一支队伍,冠军能代表黔东南参加省里的决赛。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县级比赛。参赛人员是22岁至40岁的地方村民,他们有的是当地农民,有的做点小本买卖,有的则外出务工。比赛最大的限制是,不允许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参赛——这样一来,能拒绝大多数以打球为生的野球手。
因此球场上一旦有人能扣篮,观众便会报以最热烈的欢呼声,毕竟能扣篮的球员,在这片赛场上算是稀罕物。
相比许多野球场,这片场地不算新,球员也不算顶尖,但赶来台盘村的观众依然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