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含义,何为臣子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1-07 03:42:43

(2)士家,实为皇帝的人质

魏国所谓的“士”,有特殊含义,世世代代的男丁从军者为“士”,这些军士的家属称之为“士家”。

士的含义很多,那么本意是指什么呢?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先秦时。士为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从男子的美称到贵族阶层,到读书人,再到世世代代从军者,这联系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三国志辛毗传》记载,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为首都。战乱后的洛阳,人口稀少,魏文帝曹丕想从冀州迁徙士家十万户到洛阳。在辛毗的冒死反对下,还是“徙其半” 即五万户。

臣子含义,何为臣子(5)

士家的地位连附民(沦为豪族的佃户)都不如,他们的赋税、徭役等都是最高的,那个地方需要开发,离乡背井的往往是他们,除了流民之外,他们是流动性最大的一个阶层。出征的部队的家属一般都要强制性迁徙到皇帝能绝对控制的京畿地区,名义上是皇恩浩荡,迁徙到富庶之地,实际上是把他们作为人质。若将士叛变投敌,他的家人就会有灭顶之灾。

那么士家的来源是什么呢?

一是招募流民土匪;二是囚徒罪人之后代,囚徒被征从军,他们的家人就沦为“士家”;三是犯罪的官员的家眷。《晋书四夷传》记载:“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复上郡,实冯栩,於平阳已北,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见士四万家以充之。”

从社会地位上来讲,仅仅高于当时的奴隶(婢)。

臣子含义,何为臣子(6)

(3)一如士籍,世世代代为士家

士之子称为“士息”。

至于抽丁,晋武帝伐吴诏有记载:“今调诸士家,有二丁三丁取一人,四丁取二人,六丁以上三人,限年十七以上五十以还,先取有妻息者。”

有意思,居然跟国民党抽丁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军要到50岁才能回家。你可知三国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确实没有可信的正史资料,不过,我们也能找些依据推测一下。我把《三国志》上有记载多少岁死的人,比如曹操66岁,曹丕39岁,曹冲12岁,曹叡35岁,郭嘉37岁,司马懿72岁,司马师47岁,孙权71岁,孙登33岁,刘备63岁,诸葛亮53岁,法正46岁等等,加起来求个平均数,为52岁左右。当然平民百姓比这些人活得短一些,就按照少活10年左右吧,推测三国时代人的平均寿命为40岁,意味着这些士家之子的绝大多数人,从17岁开始一辈子呆在军队里。

陈琳笔下的差役写信叫妻子改嫁,也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在特殊时期,抽丁是不会按照这个规定来的。曹丕的弟弟曹植,发现有的地方已经被抽丁了的士家,大多只剩下遗孤稚弱,能干活的男子所剩无几,但又被抽丁,上书向曹丕反映这个情况。

不仅如此,士之女称为“士女”,必嫁士家。

这些士家女的婚姻,不是你想嫁谁就能嫁的,只能嫁给士家。当权者打的算盘是,12岁到14岁婚配,到17岁能生几个娃娃,然后就从军征战;战死,便限令寡妇们再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改嫁的,强制婚配。

就是为了多生娃儿。

臣子含义,何为臣子(7)

当然,政令归政令,还是有违反这个政令的,查出来怎么处理呢?

“又录夺士女前已嫁为吏民妻者,还以配士……”即便士家女已经嫁给了地方上的小吏,强制他们离婚,配给士家男丁为妻子。

可能这种现象比较多,加之又有基层“公务员”牵扯进来,魏国又颁布了一个变通的法令,就是若不想被拆散,那就拿钱来赎,类似于现在的“罚款”吧。

我们来看看《魏志明帝纪》青龙三年注引魏略:“又诏书听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贳,贵买生口以赎其妻。县官以配士为名,而实内之掖庭,其丑恶者乃出与士,得妇者未必有欢心,而失妻者必有忧色。”

这里的“生口”指人,你买一个颜值与你的老婆相当的女子,送到官府去,一换一,可以把老婆赎回来。

但是,地方官(县令)们兴奋了,颜值高的,留下来自己享用,把丑的配给那些没有妻室的士家之男丁。

“内之掖庭”还有一种解释,朝廷下令,把颜值高的,送到掖庭宫(秦朝时叫永巷),为皇帝干活,比如洗衣、纺织等等。

臣子含义,何为臣子(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