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民国时期匡扶社稷的重要人物,年仅34岁便因病去世。他出身贫寒,却能以农家学子的身份参加科举,考得功名。不仅如此,为了让自己的报国梦实现,蔡锷年少时能够不畏旅途艰险,远渡重洋前往日本求学。
关山难越,不屈的意志和出色的才华让其能够在一次次战役中表现不凡,被赋予重任。天妒英才,名将向来与美人一样,“不许人间见白头”。为什么蔡锷会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英年早逝,蔡锷的后人如今又在哪里呢?
一、病魔缠身,蔡锷早逝举国同悲1915年,袁世凯代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之位后,“邀请”蔡锷和他的老师梁启超进京。
蔡锷不愿意成为袁世凯的助力,此前他已经因为政府逐项事宜繁琐而焦头烂额,如今被软禁在北京,更是心结郁郁,身体状况下滑,最终患上了喉疾。普通人对疾病总是避之不及的,但对被袁世凯看管的蔡锷而言,却是脱身的好借口。
蔡锷以治病为名,从袁世凯的势力范围内脱身,他从天津出发前往日本,然后在日本、香港等地不断辗转,到达第二故乡云南。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后,他再一次披上了戎装,不顾未得到及时治疗、已经在逐渐恶化的疾病,誓要参加倒袁护国运动。
从1915年12月至次年7月,蔡锷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在四川艰难作战,蔡锷本身极富军事才能,他的身体状况是其未能迅速获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写给潘慧英夫人的9封家书中,他多次提到自己在指挥作战时喉疾逐渐加重,病魔缠身,严重时已经达到了“竟日缄口不言”的程度。
这场源于去年冬天的疾病在不断地折磨蔡锷,朱德在蔡锷7月末就任四川总督的时候曾拜访过这位老师与战友,却吃惊的发现他此时已经十分虚弱了。
蔡锷的恩师梁启超急忙从重庆请来名医阿斯米,但因为未能找出真实病因,阿斯米在尝试治疗无果后,建议其离川求医。
从上海到日本,蔡锷回到了自己年少求学过的国度。日本福冈医科大学的医生经过诊断后肯定地说,他的喉疾是肺结核菌渗入喉部所导致的,因为病情拖延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蔡锷的喉部不能做手术,只能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在家人和朋友的持续陪伴下,蔡锷对病情恢复燃起了信心。但10月31日好友黄兴去世的消息传来后,蔡锷悲痛欲绝,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于11月8日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