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王朝的崛起——汉初的社会秩序的稳定
秦灭亡后,楚汉战争最终以庶民出身的刘邦取得胜利而告终。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称帝的君主,他的继位标志着周朝奴隶制彻底走向没落,奴隶主贵族被封建地主所取而代之。
1、汉初社会秩序的稳定
刘邦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政治经济政策以稳定社会秩序为首要目标。政治上,西汉延续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皇帝之下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负责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地方行政机构方面,郡国并存,中央直辖领地为郡县制,楚汉战争的功臣与皇族相继被封为诸侯王;经济方面,实行赋税徭役制度,农民缴纳赋税定期参与徭役,汉初赋税只分为田税、口税与献税,田税是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赋税,口税是人头税,直到清朝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才取消,献税是诸侯王、侯和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赋税。服役分为更役、正卒和戍卒,更役是到官府服徭役,正卒是成年男子担任地方兵一年,戍卒是成年男子任禁卫军或边防兵一年。应对少数民族方面,由于楚汉战争造成生产力严重破坏,汉高祖无力抵御匈奴的南下,采取和亲政策。现代人通常认为和亲是很屈辱的一件事,打不过嫁个姑娘给人,但这只是现代人的看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和亲是解决民族矛盾最有效的方式,中原皇帝在思想上具有优越感,从骨子里瞧不起少数民族,这就是所谓的“华夷之辩”,因此皇帝很少把亲生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通常以宗室女甚至宫女冒充公主嫁至其他少数民族,典型的例子就是昭君出塞,以此提升少数民族首领的自尊心。思想上,汉初皇帝一改秦朝遵循的法家思想,推崇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恢复生产,休养生息。
2、汉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汉朝权力构架发生变迁。周以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体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权力分为两种矛盾,一是中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秦的灭亡是两种权力交织作用的体现,朝堂之上,赵高为代表的相权凌驾在秦二世的皇权之上;地方上,秦政府根本没有控制六国地区。
汉高祖称帝时,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皆为布衣将相,相权听命于皇权,高祖分封的诸多异姓王成为心腹大患,一一铲除,随后分封刘氏子弟为王。两次分封具有其历史的特定性,分封异姓王是为了奖赏功臣;分封同姓王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通过同姓子弟控制部分地区,中央的能力不足以统治全国。汉景帝时期,皇帝与诸侯王血缘日益疏远,爆发了七国之乱,中央政府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为汉武帝时期全面推行中央集权创造了条件。
二、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汉武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体系彻底确立,标志着中央政府具有了直接管理全国的能力。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及民族关系方面都有所作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举措如下:
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1)打击诸侯势力,通过推恩令与附益之法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推恩令是诸侯王死后把土地分给所有儿子,一个大诸侯国分为多个小国,削弱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附益之法是要求诸侯国任职官员职位一定要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员,方便了中央管辖诸侯国,诸侯王与地方的联系被切断。
(2)打击迁徙豪强,或迁至长安或大量诛*。
(3)中央机构设立察举制,各地可推荐官员,打击开国功勋的后裔。
(4)设立中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中朝的设立是为了剥夺丞相的权力。
经济上,推行新财政政策。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回中央。
(2)盐铁专卖以及均输平准政策。盐铁专卖是中央收回相应经营特权,均输平准政策是中央调剂运输,稳定物价,避免富商从中牟利。
(3)算缗和告缗。算缗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是民众可以告发大商人、高利贷者偷税*行为,告发者可以奖励被告发者财产的一半。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儒学从此成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正统思想。
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
(1)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征讨匈奴,消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2)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的联系、
(3)南下开疆拓土,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以及岭南、海南岛、越南北部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西汉的灭亡——皇权的异化
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将高祖、文景之治以来的积蓄消耗殆尽,死的时候留给后代一个残破不堪的烂摊子。昭、宣时期,西汉国力有所恢复,元、成、哀、平时期,由于君主能力的低下,皇权旁落,最终被外戚王莽取代。西汉王朝的政策大体符合国家发展的潮流,延续了210年,是政局最稳定的封建王朝之一。
通常人们把西汉的灭亡归咎于政治的腐败与土地的兼并,但这两个现象并存于所有朝代之中,是共性,以此解释显然不妥。
汉朝灭亡的根源是高度集权下的皇权传递的脆弱性,集权后的皇帝权力太大,缺乏制度与精神上的制衡,传承过程中异常脆弱。从秦汉至北宋,皇位传承无不血雨腥风,政权被颠覆、皇帝被*害的事件屡见不鲜,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延续了近千年之久,直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才得以解决。皇权异化为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皇族集团,他们与政权的命运休戚相关;三公为首的大臣演化为相权,他们掌握大权,随时有可能更迭政权。秦、西汉两朝,18位君主有7位死于非命,权力斗争异常激烈。
帝王 | 朝中权力格局 | 死亡方式 |
秦始皇 | 秦始皇临终前有意令扶苏继位,但是李斯、赵高为一己私利,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 | 正常死亡 |
秦二世 | 宦官赵高独揽大权,相权压制皇权,秦二世诛*蒙恬、李斯、扶苏等文武百官及皇族。 | 被赵高逼死 |
子婴 | 子婴*死赵高,但是秦大势已去。 | 被项羽*死 |
汉高祖 | 初期分封异姓王,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刘邦剿灭诸多异姓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 | 正常死亡 |
惠帝 | 吕后专政,外戚取代皇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戚专政时期。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为首的相权势力以及刘章为首的皇族势力合力剿灭吕氏。 | 正常死亡 |
前少帝 | 被废* | |
后少帝 | 被废* | |
汉文帝 | 薄氏,逼死薄昭。 | 正常死亡 |
汉景帝 | 窦氏,窦氏曾有意立小儿子梁王刘武为嗣,在汉武帝初年拒绝儒学,武帝也无可奈何。平定七国之乱,诸侯势力衰落。 | 正常死亡 |
汉武帝 | 窦氏,王娡、卫氏、李氏。汉武帝在窦太后死后开始掌握实权,依然重用外戚,但是窦婴、卫青、李广利等家族无一善终,田蚡被逼疯。武帝实现了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皇族、开国元勋势力被严重削弱。 | 正常死亡 |
汉昭帝 | 重用霍光,外戚上官家族被剿灭。 | 正常死亡 |
废帝 | 被霍光废除,开创了皇帝被臣子废黜的先例,相权侵犯皇权。 | 被废黜 |
汉宣帝 | 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是第二任皇后,最终霍氏被灭族。外戚许氏担任要职,外戚史高为托孤大臣。 | 正常死亡 |
汉元帝 | 宦官石显专权。 | 正常死亡 |
汉成帝 | 外戚王氏掌权,为王莽篡汉埋下伏笔。 | 正常死亡 |
汉哀帝 | 外戚王氏失去执政地位,丁、傅两家外戚掌权。 | 正常死亡 |
汉平帝 | 王莽专政。 | 被王莽毒死 |
刘婴 | 王莽夺权。 | 被* |
秦灭亡的一大原因是相权侵扰皇权,秦始皇的遗照被篡改,赵高弄权,子婴登基后心有余而力不足。西汉15帝,通常史学界不认可吕氏所立两废帝与王莽所立的刘婴,其中5人被害,3人被废,死亡率极高。西汉自高祖后,历代都有外戚执政的身影,强势的君主把外戚当作与丞相抗衡的工具,为己所用,不受外戚势力的干扰,弱势年幼的君主为外戚所摆布,外戚代行皇权。西汉王朝的覆灭就是皇权被外戚势力侵扰皇权。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汉朝的施政符合民意,中央集权的有效进行确实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统一,西汉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西汉的灭亡是统治阶层的权力分配失衡,成为第一个被外戚所取代的封建王朝,皇权依然在统治阶层内更迭。
自汉高祖称帝至宋太祖取代后周,政权更迭皆在统治阶层内部,或被皇权演化而来的外戚势力(新、隋)夺权,或是掌握军权的相权势力篡位,农民起义无一胜利,他们改变了政权走势,却难有作为。
文/一骑绝尘,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