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清王朝创立基业的努尔哈赤,不仅自身卓尔不凡,被尊为清太祖,他的16个儿子也都堪称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
其中,接替他汗位的八儿子皇太极自不必说,他成了清王朝开国皇帝。
除了皇太极,努尔哈赤的另外15个儿子也几乎个个优秀,他们的名字大多为后世所熟悉,不妨看看:
皇长子爱新觉罗·褚英、皇次子代善、皇三子阿拜、皇四子汤古代、皇五子莽古尔泰、皇六子塔拜、皇七子阿巴泰、皇八子皇太极、皇九子巴布泰、皇十子德格类、皇十一子巴布海、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三子赖慕布、皇十四子多尔衮、皇十五子多铎、皇十六子费扬果。
清代各朝皇帝儿子超过10个的没几位,以子女数量超过先辈努尔哈赤的康熙帝为例,他的上了宗谱的24个儿子,论武功和征战能力以及英豪程度,都根本无法与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相比。除了“九子夺嫡”搞得轰轰烈烈,其他方面说其望尘莫及也毫不为过。
查阅史料记载,努尔哈赤的的16个儿子,一头一尾的皇长子褚英和皇16子费扬果,一个因罪被父亲努尔哈赤处死,一个因罪被皇兄皇太极处死。此外的14人都在史料中留有重笔记载且评价都很高。在此挑选几位盘点一下:
成为清世宗的八子皇太极,自少年起就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决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了攻明后顾之忧。对明朝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皇太极统军生俘明朝大将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使清兵入关成为必然之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为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著名小说家金庸评价:“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
再看皇次子代善。他于天命元年(1616年)受封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被指责越分妄行,轻君蔑法。开始逐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在皇太极一朝,他因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皇太极驾崩后,为消弭内争,他再次出面主持乱局,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接替皇位。
后世专家评价: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康熙皇帝评价他:“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皇五子莽古尔泰。少年时期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受封为和硕贝勒。天命四年参加了萨尔浒大战,先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全歼明总兵杜松所率的六万之军,又南下歼灭刘綎部四万余众。随后受命追袭明军直至浑河。天命十一年攻击喀尔喀巴林部,独自率兵渡河,斩俘甚众。皇太极时期,他数次率兵进攻明军,屡立战功。
皇十二子阿济格是多尔衮的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朝鲜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前锋随多尔衮打头阵入关,顺治元年被封和硕英亲王。
不久,他以靖远大将军领衔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农民军,*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他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皇十五子多铎。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他被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参与松锦大战,获战功。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铎受封定国大将军,统领八旗兵马南征。当时,清廷为了一举摧毁西安的大顺政权和南京弘光政权,派多铎和阿济格同时出师。多铎带领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将,统一路大军进军南京,平定东南。正当二路大军相继离开北京时,李自成大顺军二万余人东渡黄河,连下济源、孟县等地,并围攻河南怀庆府城沁阳。多尔衮接报,即令多铎改变预定计划,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多铎部迅速推进到潼关附近,使大顺军战略上陷于被动。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铎部占领潼关,几天后攻入西安。
顺治二年二月,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率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服。清廷获悉中原已定,诏褒多铎功,赐嵌珠佩刀,镀金鞋带,以示嘉奖。
顺治六年三月,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乾隆皇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在整个满清朝代,为入主中原功劳最大的,当属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
天命十一年(1626年),15岁的多尔衮被封贝勒。两年后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剧照)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在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的松锦大战中,他勇谋兼备,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后,他实际总揽朝政,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成了无冕皇帝。
顺治七年(1650年)冬天,多尔衮受伤死于塞北狩猎活动中。先被顺治帝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两个月后又被顺治帝剥夺封号,掘墓鞭尸。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乾隆帝给他平了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专业研究人员评价: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键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使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历史意义。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