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莽,恐怕很多人都会想起“穿越者”这个名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的“新政”与现代社会有颇多相似之处,也难怪文学家胡适会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抛开这些天马行空的“穿越论”不谈,王莽的思想的确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尽管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政策并无太大纰漏,可是在那个时代他终究是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这成了他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王莽画像
因为太过理想而忽视了社会状况和民众舆论,可这些恰恰是一场改革中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历朝历代的改革,成功者无一不将群众基础当做重中之重。改革没有错,可是在这之前必须要明白改革的主体是民众,只有抓住民众的心,改革才能顺利地继续下去。另一方面,社会变革过程中最首要的是巩固统治,这也是考验封建君主的重要命题,而王莽却也忽略了这些。
改革未能赢得民心从古至今,土地兼并都是威胁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为彻底扫除土地兼并,王莽采用了与西周时期井田制相似的制度,即“王田制”。简单说,这一制度其实就是把私有土地收归国家所有。王莽是儒生,“王田制”这个名字也取自《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它体现着儒家“平均地权”的思想,即“为求达裁抑兼并、平均财赋之目标”。
新莽时疆域
汉武帝时期,朝廷重臣董仲舒也曾针对土地兼并现象提出过“限名田”制度。“限名田”建立在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的基础上,因为它既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动摇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它取得了成功。“王田制”虽然也是为了抑制西汉末期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而设立的制度,但它却仅仅实施了三年便宣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没有社会基础。土地兼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利益,抑制土地兼并必定会遭到这一群体的抵制,如果再得不到平民的支持,那它只会早早的夭折。
田间劳作的农民
抑制土地兼并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执行能力不足,底层人民的生活依旧得不到保障,民生凋敝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因此这项措施很难得到平民阶层的拥趸。
除了“王田制”,王莽还推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即改奴隶为“私属”,并禁止奴隶买卖,这项措施也一度被后人当做王莽穿越的证据。在现代社会,人口贩卖绝对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奴隶买卖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关禁止奴隶买卖的政策,《汉书·王莽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