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76年。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 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强盛。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退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建立大清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对内,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皇太极继续实行攻打明朝的政策,并迅速统一了漠南蒙古全境。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5月,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 改年号为崇德, 尊为“宽温仁圣皇帝”。 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影视中的皇太极
统一全国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清廷稳定之后,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 顺治帝提前亲政。 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顺治帝
步入盛世1661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康熙初年,由满族的四位大臣辅政。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权的大臣鳌拜,亲理朝政。 因为三藩割据严重影响国家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 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与大陆归为一统。 康熙时期,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影视中的康熙大帝
康熙帝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他一方面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 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而且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康熙时期,康熙帝重视笼络汉人。康熙帝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康熙帝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并去江宁祭拜明太祖孝陵,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大兴文治,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承前启后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 为此雍正帝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 雍正朝进行一系列政策,继续强化专制主义君主权力。完善密折制度,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密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奏笔录。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