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古籍修复室中,修复师们正在修复一份古代画作
42年工龄的古籍修复师刘建明洗净手,缓缓打开这张样式雷图样,快速地判断这件文物的“病情”:和大部分的样式雷图样一样,关键是修复折口的断裂。他拿起喷壶,对着图样的背面喷了几下,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刘建明伏低身子,观察纸张上面的水珠。“样式雷图纸用的是熟宣,它不吃水,水珠是在上面飘着的。我想修的时候要喷水,它才会变平。喷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水不能大,不然会把颜色弄掉。我只能一点点喷,等它慢慢渗进去。”退休返聘的刘建明,鬓角有一丝丝白发,谈起古籍修复,思路清晰,目光有神。
如果是幅面更大的图档,刘建明就得用到一台特殊的古籍修复台。这是国图独一无二的古籍修复设备,尺寸远比一般的古籍修复工作台要大。利用这一修复台,刘建明不仅可以展开铺平大尺寸的图档,还可以把图档影像投射到电视上,更方便拼接折缝。
古籍修复师刘建明在工作中
在国图的文献修复室里,可以感受到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的错位重合。这里既有棕刷、排笔、大理石板之类的古朴修复工具,也有电子显微镜、离心机等现代科学仪器。传统的工艺加上现代的技术,成为古籍修复师拯救古籍的双重保险。
把纸张喷水、展平后,刘建明接下来要挑选颜色相近、纹理一致的补纸,裁成长度合适、宽度不足1厘米的细条,补在图档的背面,起到连接破损纸张,加固折缝的作用。
由于年份较晚,修复样式雷图档所用的纸张相对好找。借助电子显微镜,只需取图档一点纤维,便可判断它的用纸类型,“基本上国图库房里面都有”。
古籍修复讲究“修旧如旧”,为了保存样式雷图档的原貌,常常要把修复用的纸张染到和图档一致的颜色,这就异常考验修复者对颜色的敏感度以及染纸的经验。刘建明说,不同厚度的纸张要采用不同的染纸方法,都有讲究。
国图古籍修复师工作中会使用到的修复工具
就连用来修补图档的浆子,也有讲究。“我们以前用带面筋的老虎浆,它对书籍有损害。现在用小麦粉,它做的浆糊是最好的,弄上水以后还能揭起来。”刘建明说。古籍修复追求“可逆”,为了尽可能延长古籍的寿命,古籍修复不能仅仅追求当下修复的效果,更要考虑修复措施是否会对古籍造成伤害。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步骤,背后都有原则和规范制约。
刘建明修好的这张样式雷图样,是清定东陵的建筑设计图。他小心翼翼地将图样平铺好,并拍照留存,修复阶段就此告一段落。
重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