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说,李世民与魏征二人明君贤臣,君臣相得,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最完美君臣关系的典范”,至今,二人佳话仍然传诵不已。
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欲绝,不仅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而且还说出了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的话似肺腑之言,说得比唱得还好听,然而,他们的真实关系真的如此和谐吗?
从历史记载来看:大概不是。
否则李世民也就不会在魏征死后推倒他的墓碑,甚至还磨毁了其亲自为魏征撰写的碑文。
那么,今天我们就在讲讲这对“镜子君臣”的另一面。
1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又诛*子侄数十人,夺得了皇位继承权。同年,唐高祖被迫让位,李世民成了唐太宗。
夺嫡成功后,李世民对太子和齐王的后人毫不心软,全部诛*,甚至连襁褓中的幼儿也斩草除根。
和历代政变上位的皇帝一样,李世民即位后便着手开始为自己“洗白”。
所以,与对太子和齐王后人不同,他对太子党的其他成员采取了宽宏大量的态度,以望能将他们全部笼络,为己所用。而魏征,此时就是太子党羽中的一员。
魏征曾为太子洗马,眼看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大,便劝太子早做防范,但李建成对此不以为意,结果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不敌李世民把命丢了,而魏征也被抓了。
李世民对魏征曾多次劝说李建成防范自己一事十分清楚,坐上皇位后,他便招来魏征问罪,说他挑拨自己与李建成的兄弟之情。
面对新皇的责问,魏征却没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他不卑不亢、神情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哪有今天?”
这样的话说出来与找死无疑,但急于洗白和笼络人才的李世民却没有*他,并且他还大赞魏征正直,不仅赦了魏征的罪,还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而面对李世民的招揽,魏征选择了归顺。
因为在李世民之前,魏征已经易主5次,这种情况在古代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要知道在古代,“忠诚”这一条件几乎是检验贤臣的唯一标准。对比三次易主的吕布,被称“三姓家奴”,更被骂得体无完肤,可以想象魏征的“五姓”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所以,不仅是李世民急于洗白和证明自己,魏征也同样如此,他急需一个平台、一位明主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忠贞为国。
就这样,一君一臣,一拍即合,建立起了一种互为掣肘的稳定对立关系,并开始了互为“人镜”的“职业生涯”。
2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君臣自“上岗”以来,一直默契十足。
魏征在李世民面前一直扮演大胆直言的角色,他竭尽全力辅佐君王,忠言逆耳,知无不言,还常常与皇帝据理力争。
而李世民也很有纳谏的雅量,魏征的直言不讳他几乎全部都采纳了,还一直为魏征升官,直到官至宰相。
当然,唇齿尚会相碰,更别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了。
尤其是魏征不仅在朝廷上力谏,他还经常为了皇帝的家事而谏,所以两人难免发生争执。
长乐公主是皇后所生嫡女,李世民非常宠爱她,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准备嫁妆的时候,李世民便想要多给自己的爱女一些嫁妆。
这是帝王家事,别的大臣都极力附和,甚至请求长乐公主的嫁妆双倍于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
皇帝听后正中下怀,很是开心,这时候,魏征却跳出来“泼冷水”,说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如果侄女的嫁妆超过姑姑的,那就是逾越了礼制。
家事被一个臣子指手画脚,气得李世民想要*他,最后还是长孙皇后劝说:“尝闻陛下敬重魏徵(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李世民才放弃了*魏征的念头。
还有一次,李世民得了一只特别好的雀鹰,十分喜欢,常常亲自架在胳膊上逗着玩儿。
有一天,李世民正逗鸟玩得高兴,远远看到魏征过来,恐怕他看见后又要说自己“玩物丧志”,据理力谏,就急忙把鹰揣进了怀里。
不成想,魏征远远就看到了,所以故意说个没完没了,啰嗦了老半天。等魏征走后,李世民忙将怀里的鹰掏出来,却发现因为在怀里藏了太久,鹰已经憋死了。
李世民当即气得要*魏征,长孙皇后知道后急忙前来恭喜,说:“魏征敢这么直谏,都是因为皇帝您的英明神武啊。常听说贤明的君主有敢直言的臣子,如果您没有这样的气度,又有谁敢这样说话呢?”
李世民觉得皇后的话很是受用,不仅没有*了魏征,还对他更是另眼相待。而魏征有了长孙皇后的赞赏和力挺,也将直谏更加发扬光大。
后来,魏征生病,李世民送医送药,还和太子一起亲自去探望他,并将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叔玉。
贞观17年,魏征因病而逝,李世民伤心欲绝,五天都没有上朝。他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并亲自为魏征刻书碑文。
故事至此,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最和谐的一幕:
身为臣子的魏征,心系国民,悍不畏死,多次触怒天颜,拼死上谏;身为帝王的李世民开明宽容,将此前多次想*自己的敌人奉为宰相,还虚心纳谏!
两人就这样默契十足的你来我往,在这场君臣天下的权力游戏中翩翩起舞。
3然而,这一切君臣相得的美好,却在魏征死后同年、太子谋逆事件之后,彻底破碎了。
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但在太子之位上待了太久,加上骑马摔断了腿,导致坡脚自卑,而胞弟李泰愈发受皇帝喜爱,这让太子愈发忌惮胞弟李泰有谋嫡之心。
李承乾想要*掉李泰,可李泰也是李世民的儿子,想要*掉他,这无异与皇帝反目。
最终,太子因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兵部尚书侯君集、杜正伦等勾结,意图起兵逼宫谋反,至事情败露被幽禁。
儿子走了自己的老路,李世民气急,斩首了侯君集,又罢免了杜正伦还是不能消怒。
想到侯君集和杜正伦二人都是魏征力荐的,再加上魏征是太子老师,这让李世民一直未能宣泄的怒火找到了出口,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裂痕。
此事不久后,李世民又无意中得知,魏征生前将自己一生犯言直谏的事迹都整理成册,偷偷送给了史官。
要知道,史官如果看了魏征的谏辞,并在史料记载时,笔锋偏转魏征,魏征直谏皇上将会名留青史,但同时,李世民的英明却将会一落千丈。
自己的英明和功绩都成了魏征力谏的结果,这让一直致力于洗白和证明自己的帝王如何能忍?
李世民越想越生气,最后,直接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的婚约,还一怒之下砸毁了魏征的墓碑,下令“推碑磨文”。
直到两年后的贞观19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最终折兵损将,战斗结果差强人意,百姓也叫苦不迭,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世民痛心疾首之后,终于记起了魏征的好。
他感慨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回京之后,太宗便礼祀魏征,又重新给魏征立了碑。
魏征直谏一辈子,虽不为皇权,直面皇上,忠心耿耿地直谏,不失对太宗的赤胆忠心,但他又把谏辞给史官看,却也是脱不开沽名钓誉的私心。
而一向英明果敢唐太宗,却没想到,英明的背后也有此种近似小孩子反复无常耍小性子的一面。
二人的君臣相得广为流传,却不知背后还有这样多的故事和反复。可见,帝王也罢,大臣也好,都不过是有脾气和私心的凡人。
历史也切记不可偏听偏信,表面上看起来的正确,很可能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