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梵高》,通过看梵高的画,可以了解梵高的心理历程。你会发现,梵高在不同时期,时不时给自己画画,即《自画像》。这些自画像,也有变化,主要体现在颜色的变化,如到最后面部皮肤,用蓝色。
《麦田里的收割者》
1889年梵·高美术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布面油画 宽920mm 高730mm
对于我们来说,收割,是收获,都是内心喜悦的。但在梵高的画作里,因为收割的人通常都只是一个人,挥舞着镰刀,他想到的是被收割,带着恐惧的。按照现在的说法,有些看到镰刀,就想到韭菜,被割韭菜嘛,心理肯定不舒服。
同样一个场景,你能有多少种演绎,通过变化去反映不同的心理。《梵·高在阿尔的卧室》,梵高就是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主要是颜色的变化。同样的,如果是音乐歌唱或交响乐指挥者,你对一个作品在不同场合,是怎么演绎的,这些都是表演者向听众表达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方式方法。
艺术,通常有相通性,绘画、影视、音乐等。
《橄榄树》 Olive Trees
1889年荷兰奥特洛市罗勒—缪勒艺术馆 布面油画 宽652mm 高510mm
梵高的这幅《橄榄树》作品,橄榄树叶都画成了像蓬乱的头发,很乱;也让人想到《倩女幽魂》中的树妖,因此艺术和影视的相通性。现代从事艺术工作的,需要从不同领域里寻找灵感,这样才能思路活。如影视创作,可以由一幅给出创作灵感,借鉴最原始的动力。影视,需要原画,本来基础就在美术方面。
有时欣赏名家画作,也不需要专业的美术知识,只需要一颗热爱的心。
《奥维的教堂》 The Church in Auvers-sur-Oise
1890年法国奥赛美术馆 法国巴黎 布面油画
这个有没有让你想到阴森的夜空,西方的吸血鬼出来了呢?各类艺术,根植于同一片土壤,源于同一思想文化,所以尽管领域不同,还是有一定的相同性。
《寇迪威尔的茅屋》 Thatched Cottages at Cordeville
1890年法国奥赛美术馆 法国巴黎 布面油画 宽920mm 高730mm。
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梵高曲线的运用很多,心乱比麻团还乱。
《饮酒者》 The Drinkers (after Daumier)
1890年布面油画
这幅很阴郁,里面的人物,像牛鬼蛇神,喝了一碗碗孟婆汤。
另外,梵高喜欢和他的弟弟交流,几乎每一幅,画完都向他的弟弟解释这幅画的含义。这也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他喜欢和他弟弟交流呢?思考一下,不难理解,人到一定阶段,都是很孤独的,可以说话交流的,也就是知己,三五个人。知音更是难觅。
推荐另一本书,《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佳作:莫奈》。之所以接着推荐这本书,是方便我们了解同类画作。在另一篇文章里,我提到过,了解人和事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比方法。
这里,通过梵高和莫奈进行对比,更容易了解梵高和莫奈。通过莫奈的生卒年,1840年-1926年,出生得比梵高早,去世得比梵高晚,但名气没梵高高。综合来看,莫奈这种在职业、寿命、名气上均衡的,对于一个画家追求来说,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莫奈的画作,较之梵高的画作,四平八稳的,画像场景和颜色,很中规中矩。特别是莫奈的早期画作。如
《翁弗勒尔的街道》 Rue de la Bavole, Honfleur
1864年 布面油画 宽610mm 高457mm
又如
《圣·阿德雷斯帆船赛》 Regatta at Sainte-Adresse
1867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纽约 布面油画 宽1016mm 高752mm
很多时候他的画作只是起到记录当时场景的作用,并没有包含过多的感情。可能那时他才20多岁,并不是天才型的画家。不像梵高,更不像其他领域如音乐领域的莫扎特,文学领域中国的王勃等。
除整体给人感觉四平八稳外,莫奈的有些作品还是给人眼前一亮的。
《罂粟田》 Poppy Field
1873年 法国奥赛美术馆 巴黎 布面油画 宽650mm 高500mm
像后来的日本动画风,清新明媚。
如
《撑洋伞的女人:莫奈夫人和她的儿子》
莫奈夫人脸上的曲线,纱巾?和她儿子清晰的脸庞形成鲜明的对比。
莫奈画他夫人,画了几幅。不像梵高,梵高自画像为主。可见,莫奈发现美,更多是外在的人和物。梵高发现美,更多是将自己的美投影到外面的人和物。有时就认为自己绝美,因此画了很多《自画像》。
又如
《埃特尔塔的恶劣天气》 Rough Weather at Étretat
这幅画,人小景大,这种在画面中处理人和景关系的方法,在现代摄影中也有运用。
又如
《阳光下的白杨树》,弯弯曲曲的形状,现在一些景观桥或立交桥转弯处也酷似这形状。
莫奈的画,也有一些表达的主题不知所云,像文章没有主题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