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这个名字,自古就是清官的代言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情都是大多数大众认为对的,就往往会被定义为真的了,一件事,一句话十传百,百传千又千传万,最后就被误解为真相。关于包拯的争议包含包拯的故乡到底在哪,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话题。
自古百姓都知道,包拯的官职是开封府尹,大家就都觉得包拯就是河南开封人。但是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并成长在安徽。这两种说法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大多数倾向于包拯是河南开封府的人,而后人们就把包公祠也建立在了开封,殊不知,也许大多数人认为是对的却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事实往往会如此打脸历史!
一直到1973年安徽合肥做了一个建钢铁厂的决定,这种大型的工厂需要占据很多土地,为了确保附近一些古文物不被破坏,所以对周边古墓里的古文物进行了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包拯的家族陵园。
此时的文物迁移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为了保护包拯家族的陵园,考古专家们进行了抢救式勘测。就在考古专家们对墓地勘测时,对眼前的场景手足无措,因为陵园中大小墓穴竟有二十一处之多,到底哪座墓穴才是包拯的墓穴呢?
二十一处墓穴从外观上看,基本是一摸一样,考古专家们也无法确定哪座是包拯墓。所以考古专家们决定,先从最小最早被发现的那个墓穴开始搜索,很多巧合就是这样来的。当专家们打开这个墓穴时,里面棺木原料竟是当时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
由于金丝楠木的发现,让专家们觉得,首先打开的墓穴,就是包拯的墓穴。专家们随即打开棺木,里面存放着一份宋朝枢密使给包拯的墓志铭,看来这个看起来又简单又狭小的墓穴,真的是包拯的墓穴了。
为了进一步确定包拯墓穴的真伪,专家们对棺木中的骨头进行了取样鉴定。得出的结果是,墓穴的主人是一位40岁以上的男性中年。与此同时在墓穴的周围,还发现了十二时神佣,由此可以确定,此墓穴是包拯墓无疑。
考古学家在真相面前依旧是一脸的不可思议,他们都觉得这个墓穴过于简陋狭小,与包拯当时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但民间有声音:包拯本就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虽然包拯当时位高权重,但包拯的生活却非常清廉,衣食住行无异于普通百姓。生前的作风影响到包拯去世后,埋葬时也不大肆铺张,以至葬于何处一直都无人知晓,成为千古谜题,直到这次偶然间发现了包拯的墓地。
一生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去世后栖身于如此简陋狭小之所。有人呼吁,应该为包拯重新风光大葬一次。但也有人说,像包拯这样的清官,一生两袖清风不在意这些奢华的表面,包拯也不是为了名声才如此勤俭爱民,包拯当时下葬的选择,肯定也是他自己如此要求的,如果刻意地去为包拯修建奢华的陵园,不仅不符合这位千古廉吏的作风,更会与他生前的意志相违背!
所以还是保留原样是对历史也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尊重,还能让后人看到一代大清官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身前身后事的,对后人也是一种极大地榜样作用!
百姓知道包拯的好,心中有包拯足以。跟在百姓心中的位置比,再奢华的陵园也换不到的百姓心中的地位。
对于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是怎么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