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对孝庄太后有过一句这样的评价:
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更严重的是,皇太极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这让还很年轻的清朝政权登时进入第一次大混乱状态。
爱新觉罗·福临之所以能顾在如此复杂紧张的朝局环境中,侥幸继位,有人认为是孝庄太后委身于多尔衮的交换条件;也有人认为是多尔衮顾全大局,避免八旗内乱的理性选择;还有人认为是鉴于孝庄太后背后强大的科尔沁部盟起到了关键性影响。不管怎么样,正值清军入关的关键时刻,30岁的孝庄太后和6岁的顺治皇帝接过了大清皇权,接过了皇太极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或许,有人会说彼时的大清王朝有“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孝庄太后只需要安稳待在后宫,坐享其起即可。也有人认为,有“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多尔衮,孝庄太后并未起到实际作用。
可是,别忘了孝庄太后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权势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长达7年之久的多尔衮,在清除了豪格、济尔哈朗以后,拥有绝对实力推翻顺治皇权,自立为帝。他之所以并未这样做,和孝庄太后代表的蒙古势力制约有着直接关系。
2、作为皇帝的生母,大清的圣母皇太后,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孝庄太后对军国大政有着绝对的参与权和决定权。据《多尔衮摄政日记》的记载,多尔衮曾经多次“亲到皇宫内院”就朝政大事征求孝庄太后的意见。不管孝庄太后用什么办法让多尔衮对自己服服帖帖,她到底将多尔衮控制在手中,保证了顺治皇权的稳固。
3、福临6岁即位,当时孝庄文皇后30岁,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绝对拥有“垂帘听政”甚至“临朝称制”的机会。但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淡泊名利、仁慈护下一心一意抚育顺治皇帝成材。《清实录·世祖实录》有载,孝庄太后曾经“择满汉词臣充经筵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给顺治皇帝制定了极为严苛、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孝庄太后的“逼迫”下,顺治皇帝“经书史册,手不释卷,以致咳血”。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于狩猎途中,年仅14岁的顺治皇帝提前亲政,而其亲政以后的具体表现曾经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如此评价:
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一开始治理国事就表现的深谋远虑,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胜过了头发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们。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傀儡了,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
顺治皇帝这种和其年龄严重不符的治国能力,完全得益于孝庄太后的指导教育、背后指点。
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继位后,孝庄太后又从幕后走到台前,在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她以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为康熙皇帝稳固皇权、打造“康熙盛世”,成就“千古一帝”英名打下了坚实基础。《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重之际,于天坛祝祷并发出“愿减臣玄烨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誓词的康熙皇帝对孝庄太后的评价: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二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
孝庄太后凭一己之力,维护了清朝皇室团结、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两代明主,让清朝渡过了入主中原最艰难的时期。清朝200余年国祚,孝庄太后当记大功。
嘉道皇权更迭,孝和睿皇后大公无私,避免了清朝最有可能发生的一次内乱嘉庆二十五年,刚刚抵达承德避暑山庄的嘉庆皇帝突然病逝。嘉庆皇帝的死因,清朝官方文献并未给出明确说明,但“己卯,上不豫,乡夕大渐;日加戌,上崩于行宫”的死亡速度,绝对能够突出一个“突然”的关键词。
自雍正皇帝创设“秘密立储”制度以后,清朝的皇位传承变成了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但新任皇帝的确定,需要“正大光明”牌匾后的立储密旨和皇帝随身携带之相同内容密旨对照无误,才可“分送各地,宣示天下,确认新君矣”。遗憾的是,嘉庆皇帝随身携带的那份传位密旨,竟然找不到了!
继位手续不全、法定程序不对,纵然在场朝臣都知道嘉庆帝嫡长子旻宁就是继位人选,可谁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将此事的决定权交给了当时地位最高、最有资格决定新皇人选的嘉庆帝皇后——孝和睿皇后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