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下令进攻日本,为什么刘伯温誓死阻拦,并最终撤回命令?
日本是古代倭奴国,在唐代才改名为日本,该国四面环海,只有东北地区有部分山脉。宋代之前,日本一直和中国有所交往,也有称臣朝贡的记录。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后,恢复华夏正朔,同样也向周边小国派出使者,以示友好。
在朱元璋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很多强盗匪徒却纠集日本倭寇,在山东沿海地区侵扰破坏。在朱元璋立国之前,必定是无暇过问这些琐事,但明王朝建立之后,就要着手解决这一恼人的问题。
明朝是大邦之地,在立国之初兵强马壮,自然不会畏惧边陲小国,但在礼节上还是先派出了使者。一方面问责日本国王,一方面希望日本能直接归附称臣,这样也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能和平解决当然最好。
明廷派杨载出使日本,告诫日本国王:
“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
意思就是如果你们想和好,那就派使者过来,如果依旧放纵盗匪侵扰我们大明边境,大明将会派兵前来征讨。
以朱元璋的脾气,能这么做已经算是很客气了,而日本良怀国王却根本不理这套,倭寇依旧在山东沿海劫掠,并延伸到了温州、台州、福建等沿海区域。之后明廷也多次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得到的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日本国王不仅傲慢无礼,还多次扣押明朝使者,甚至有一次直接*了五个,这让朱元璋大怒。
朱元璋一怒之下便下令进攻日本,以当时大明的军力来权衡,底下的武将也大都赞同,唯独刘伯温站出来反对。在刘伯温的劝解之下,朱元璋最终选择不出兵日本,这是为什么呢?
一、蒙古出兵日本的经验教训
蒙古帝国灭西夏、西辽、花剌子模、金国、南宋,纵横驰骋在欧亚大陆,几乎没有对手。论实力来讲,日本绝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但最终蒙古没有在日本讨到一丝便宜。忽必烈称帝之后,日本也成为蒙古扩张的方向之一。
忽必烈同样是先派出使者,想以势压服日本,迫使日本称臣,然而日本表示不服,不仅没有结果,还*掉了几名使者。这让忽必烈大怒,1274年忽必烈发动侵日战争。
史料记载:
“庚寅,敕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等将屯田军及女直军,并水军,合万五千人,战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
蒙古联军实力强悍,不仅兵种齐全,还有火器助阵,日军一时间难以抵挡。奈何蒙军客场作战,对环境不熟悉,加上恰巧碰上了大台风,大量战船被海浪和大风击沉,于是蒙军只得悻悻而归。另外日军的顽强抵抗,也是蒙古人失败的原因之一,当然,主要原因还是那场台风。
忽必烈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在1281年再次发动对日战争,这次蒙军联军足足超过二十万。以如此战力,日军可能不是对手,但关键时刻台风又刮了起来,和上次一样,台风毁掉了大部分战船,也可以说“神风”再次救了日本一命。这也是日本“神风特工队”名字的由来。
大明和日本隔海相望,海洋是保护日本的最大屏障,也就是说要想进攻日本,必须要过海洋和台风这关。并且登陆作战是个复杂的课题,朱元璋要想对日开战,无疑会冒着极大的风险,所以不出兵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