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啊?还是不幸啊?说同治他有幸的,怎么说他有幸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岁父亲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宝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乐。六岁的孩子,周岁才五岁,放到那座上,那幼儿园的孩子,老师给他讲故事,他还淘气他还动呢,他不能动,大臣的奏章他哪懂,他根本不懂啊,奏呈国家大事,任命官员,那你也得坐着,你不能动,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折磨。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不行,不想娶的,指配给你。第五大不幸,才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
史书评价:穆宗冲龄即阼,母后垂帘。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中外乂安。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泊帝亲裁大政,不自暇逸。遇变修省,至勤也。闻灾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顾乃奄弃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纵观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叹同治皇帝可悲可怜,短暂一生无所作为。
其实同治皇帝并不真是无所作为,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同治皇帝的死因按照清朝皇室对外的官方口径,他应该和入关的顺治爷一样,都是死于天花。然而数百年来,民间却有一种声音,固执地认为,他的死却另有缘由。
清室是从关外来的,对于天花这种病毒的抵抗力是非常弱的。清朝的正统史书以及御医的相关诊治记录,都可以作为依据。
当时的档案中,详细记载了同治皇帝自得病起,到最后驾崩的37天的处方,甚至连106帖服药都一笔一笔记录在案。那么这是否就能证明,同治皇帝就是死于天花病毒呢?
坊间经常有流闻传出,当年的慈禧,根本无力管住生性顽劣的同治皇帝,只能任由他借着微服出巡的机会,跑到烟花柳巷去孟浪。
民间的这种声音之所以会数百年经久不息,自然是无风不起浪。当时的大清子民,不止一次见到这位皇帝。由此可见同治皇帝出宫次数,可真是不计其数了。
同治皇帝的具体死因,当时为其诊治的太医的供述,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李镇的曾祖李德立,就是当时为皇帝看病的主治医师,包括前文所述的治疗档案中的药方,都是他亲手所开。李镇没有见过曾祖,但从祖父那里,他得到的答案,却让人大吃一惊。因为他的祖父亲口告诉他,皇帝的死因,不是天花,而是梅毒。
李德立当年进宫为皇帝看病的时候,其实同治皇帝已经到了梅毒晚期,所以这位太医一看皇帝流脓不止、奇臭难闻,便知是梅毒无疑。然而关系皇帝的事情非同小可,他与另一位太医张本仁共同会诊后,虽然都心知肚明,但却只敢按天花来治。因为其时宫里都说,皇帝是出水痘了,他们有几个脑袋,敢把这事抖出去?慈禧奈何不了同治皇帝,但想要两个太医的小命,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也因为同治皇帝患了有碍皇室颜面的不治之症,当时虽然有人参赅他们两位太医没有对策下药的奏折,但其中却是语蔫不详。更是让人确信,李德立所言非虚。这份奏折更像是在为皇家遮羞。因为同治皇帝虽然死了,但李德立等人却仍然可以戴罪当差,这根本不是误诊治死应有的惩戒,可见同治皇帝死于梅毒,已经是大概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