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的东北局势
到了武则天时期,契丹族就开始和唐朝战争。696年,居住在营州的契丹族遇到了饥荒,营州都督府拒绝施救。于是契丹族首领李尽忠(名义上的松漠都督府都督,该名是唐朝赐名,原名没有记载)就起兵反唐,契丹族的攻势十分强劲,一度打到了河北赵县,在东硖石谷一战中击败了唐朝17万军队。之后,东突厥乘机进攻契丹,契丹被迫臣服于东突厥。在契丹反唐期间,唐朝辽东和内地的联系几乎中断,唐朝在辽东的统治也已经力不从心。
契丹之后,就是粟末靺鞨的兴起。靺鞨是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汉朝称为肃慎,宋朝称为女真。而粟末靺鞨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在辽国时期称为“熟女真”,明朝称为“建州女真”。粟末靺鞨和高句丽接壤,经常入寇高句丽。隋唐时期,粟末靺鞨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唐朝强迫粟末靺鞨迁徙到辽西一带,以加强控制。
696年,契丹反唐,粟末族的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领族人回迁辽东,武则天为了安抚他们,册封其为“许国公”和“震国公”。但是其册封遭到拒绝,于是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追击,乞四比羽被*,而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死。之后大祚荣代父而立成为了粟末首领,他带领部族继续回迁。697年,大祚荣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了唐朝的追击军队。
大祚荣
此时,东突厥已经重建,契丹也依附于东突厥,大祚荣也选择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的强盛不仅牵制了大部分的唐朝军队,还切断了唐朝和辽东的陆地联系。显然,唐朝在辽东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714年,唐玄宗将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营州(朝阳),742年又迁徙到了辽西故郡城(锦州义县)。从安东都护府的内迁可以看出,唐朝的势力在退出辽东。到761年,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安东都护府直接撤销了。既然唐朝在中期连经营东北的据点都放弃了,那谈何统治东北呢?
三,唐后期和靺鞨、契丹的册封关系
唐玄宗上台初期,唐玄宗在河北地区设置了河北三镇(范阳、河东、平卢)节度使,成为了唐朝防御契丹的重镇。之后和契丹族的战争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同时,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灭东突厥汗国,建立了强大的回鹘汗国,该国和唐朝交好。契丹、室韦等族都臣服于回鹘,唐朝和这些民族的关系得到了改善。745年,契丹阻午可汗被册封为崇顺王。当时安禄山坐镇渔阳,契丹和安禄山多次发生战争。在“安史之乱”后,契丹族依然不断进攻安禄山本部,使得契丹族居然从反唐的角色变成了唐朝的盟军。安史之乱结束后,契丹的进攻也就停止了。
唐朝在东北册封的机构
从苏可汗开始,契丹不再接受唐朝松漠都督府的册封,契丹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国家。之后契丹族多次“朝贡”,这种朝贡只是中原王朝自己称呼的,实际上就是一般的国家使节之间的交流(唐朝文献把阿拉伯帝国使者到来也称为“朝贡”,明显是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体现),并不能说明是上下级关系。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河北一带被藩镇控制,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状态。河北地区的藩镇和契丹族时战时和,该时期唐朝更不可能管理东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