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活了多少岁,曾国藩死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04-21 12:26:52

曾国藩,就是满清王朝的续命丸。他为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的大清王朝,续了数十年阳寿。说起来,曾国藩不但善于给王国延寿,他本人也是个擅长养生的寿星公。

像当时的大多数汉官一样,曾国藩从考取秀才,到高中举人,总共花了十年时间。相比于那些年过半百还没摸到举人门槛的老考生,曾国藩无疑是幸运的。

曾国藩活了多少岁,曾国藩死因(1)

不过,在读书的这几年,常年的清苦生活给他留下了病根,时常“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因为,当时的曾国藩还是个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所以,他并没有把这点小毛病当回事。殊不知,这个小毛病竟成了困扰他一生的顽疾。

道光二十年,操劳多年的曾国藩终于支撑不住身体,病倒了。痊愈以后,他意识到了养生之道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诗中“艰苦新尝试保身”的句子中得以体现。在此后的日子里,曾国藩开始寻找民间的养生之法,并将它们落实到生活中。

久而久之,曾国藩无师自通,成为精擅养生之道的大师。主席在《体育的研究》中,曾提到曾国藩的一个习惯:“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此法与民谚中的“饭后百步走”有异曲同工之妙。

“省思虑,除烦恼,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

“君逸”、“臣劳”正是曾国藩养生理论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所谓“君逸”,就是调整心态,抛却那些不必要的*,用广阔的胸襟生活。这种精神上的修行,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心理健康。所谓“臣劳”,就是锻炼身体,曾国藩认为不能让四肢处于安逸的状态,只有劳累才能使肢体和筋骨变得健康。

曾国藩活了多少岁,曾国藩死因(2)

“以志帅气”是曾国藩养生理论中的养心要旨,曾国藩认为只要能做到“以志帅气”,即便是大病缠身的人也能支撑更长的时间。

当然,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就是贪睡时强迫自己早起,让身体兴奋起来;觉得无聊的时候不要乱动,可以以端正的坐姿凝神保存精力。

在长病不起时,人的心里往往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油然而生,难免会做噩梦。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应该将生前身后事抛诸脑后,不要将杂念装在脑子里,自然能让心态平静下来,让身体得到调养。得到了调养,身体的抗病能力自然提高,病情也会有所好转。

不过,古人的学说往往是由精华和糟粕构成的,不可拿来就用,至少要挑出其中不值得借鉴的部分。曾国藩的养生理论,最为人诟病的一点莫过于“不药”。曾国藩认为,治疗身体最好的药物就是“不药”,也就是别相信医学。

根据考证,曾国藩的这种偏见始于其祖父留下的“不信医”的祖训。在曾氏祖训中,有“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的说法。曾氏的祖训,显然更趋向于道家的“无为”思想。所以,在曾国藩的政治和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发现“无为”的实例。

例如,曾国藩晚年,曾给体虚的儿子写了封信:

“尔虽体弱多病,然只宜清静调养,不可妄施攻治。”

在曾国藩看来,静养的功效无疑大于用药物“攻治”。

曾国藩活了多少岁,曾国藩死因(3)

那么,曾国藩及他的祖父,为何会对医学如此不信任呢?

结合当时的医疗情况来看,晚清时期的庸医遍布各地,治死人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大多数老百姓宁愿求助于鬼神,也不愿找大夫。

曾公最为现代人所称道的理念就是“勤则寿,逸则亡”,说白了就是“远离舒适圈”。曾国藩认为,精神头越用越足,所以,他终生致力于苦心劳力,磨砺自己的意志。

孟子有“君子三乐”,曾国藩同样有“君子三乐”。曾国藩表示,人生中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勤劳而后憩息”。在吃过苦之后再休憩,这种舒适是其他情况体会不到的。

“古时圣君贤相,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曾智慧而长才干。”

这句话,无疑是曾国藩在政治和生活中都恪守的信条。显然,这套思想亦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传统理念不谋而合。

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是现代养生的重中之重,在曾国藩的理论里,“食眠”也是重点。

“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胜于珍药也。眠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片刻亦是摄生矣。”

粗茶淡饭虽然稀松平常,但只要吃得舒心适口,食物所带来的滋补就已胜过药物。睡眠不在于睡多久,只要能让精神得到调养或做一个美梦,哪怕只睡了一小会也能达到养生的功效。

曾国藩活了多少岁,曾国藩死因(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