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初刊《绣像小说》杂志的《文明小史》作为研究对象,是强调小说与评语及插图间的关系非同寻常,应作为整体来综合观察。谈及“绣像小说”,则兼及出版传统与杂志名称,亦古亦今,可文可史。
对于晚清报刊中的图像,鲁迅颇感兴趣,他曾批评清末画家吴友如对外国事情不太了解,故笔下多有纰漏,但同时承认其主笔的《点石斋画报》在传播新学上的意义。郑振铎则直接称吴友如为“新闻画家”,断言吴在《点石斋画报》上发表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半个多世纪后,回过头来,很能理解鲁迅为何欣赏吴友如“勃勃有生气”的时事画,因其“令人在纸上看出上海的洋场来”。画报如此,《绣像小说》中那近千幅小说插图也不例外。绘画水平有高低,但在表现晚清社会、提供生活场景及细节方面,却是异曲同工。
在《绣像小说》所有插图中,《文明小史》120幅插图或许最值得关注。原因是,此小说为整份杂志打头阵,且系主编自家心血,插图的画师不敢怠慢,制作水准相对较高。更何况,这是阿英所说的“整然的反映一个变动的时代”的作品,其呈现的生活场景更为丰富多彩,为后人认识那早已消失的时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不同于《申江胜景图》,《文明小史》插图所表现的,是那个时候国人的日常生活,虽琐碎,但自然,且充满动感,故可观。作为“过渡时代”,晚清的最大特征是中西混合、新旧杂糅。这既是生活场景,也是表现技法。
番菜馆的招牌以及吃西餐的场景,乃晚清画家的最爱,因其很能体现国人最初见识到的“西学”。第18回(上)的插图很有戏剧性:前景在吃西餐,后景在抽鸦片,二者并行不悖,同台竞技,且有很好的经验交流。小说描写此“奇观”,插图将其直观呈现,自在山民的评语进一步强化:“以吃鸦片为自由,以吃牛肉为维新,所谓自由维新者,不过如此,大是奇谈。”第17回(下)说的是“洋学生著书矜秘本”,此乃主客对话,虽隐含讽刺,但不像自在山民的评语这么直白:“翻译新书,先从男女交合传种种子等书入手,可见若辈终日思想,不外此事,近更有专在男女下体研究者,是真愈趋愈下矣。”如此倾向性,怎样在画面中呈现?聪明的画师送上一端坐人力车上的女子,虽系偶然路过,却凸显了这些读书人侃侃而谈背后潜藏的*。
对于晚清的文明开化,报章及出版功莫大焉。第16回(上)写上海的卖报、读报与租报,很有史料价值。“正说话间,只见一个卖报的人,手里拿着一叠的报,嘴里喊着《申报》《新闻报》《沪报》,一路喊了过来。”接下来便是姚老夫子买报、卖报人介绍租报的好处,以及“近来知识大开”的贾家兄弟如何一眼就看上了报纸后头的戏目,如此有趣的场景,可惜被画师忽略了,画面上呈现的是隔壁桌上的“妖姬”如何畅谈“婚姻自由”。报纸没在插图上露面,书店则很是风光,第17回(上、下)、第35回(上)、第42回(上)的插图,都涉及书店的外观、内景、招牌、广告等,具体到某个书局以及某种图书类型,颇为可观。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学堂,只是因学堂形象在晚清报刊(尤其是画报)中经常出现,此处从略。有趣的是,晚清“传播文明三利器”中的演说,在《文明小史》多处叙及(尽管语带讥讽,毕竟是书中的重要场景),却很难入画师眼——或许是隔行如隔山,“图像”在表现“声音”方面,不说完全束手无策,起码也是举步维艰。
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算不上特别了不起的作品,但其特殊的生产及传播途径,尤其结合那略嫌芜杂的评语,以及并不怎么精致的插图,全方位地记录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生活场景及文化信息,时隔多年,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考虑到作为小说的《文明小史》刊本很多,没必要重印;这回请贵州教育出版社以《〈文明小史〉与“绣像小说”》为名,专收《文明小史》的插图及评语,再加上《活地狱》、《邻女语》、《老残游记》等十四种刊于《绣像小说》上的小说的插图(选录),集成一册,奉献给读者。此书与我这些年刊行的《点石斋画报选》、《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合起来,构成一个小小的阵势,或许有助于读者从图像角度进入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晚清。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