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在《江汉》中对自己的画像,这话中也饱含“自己无用”的苦楚,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需要“腐儒”,即纯粹的、心怀天下的读书人。
然而,杜甫的伟大就在于此:纵然天地间已不需要腐儒,可他始终没有放弃做腐儒,始终坚守经天纬地之“腐儒心”。
杜甫的一生,是被绝大多数人视为“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也可被称为“一个腐儒的悲惨一世”——
一
问:少年杜甫,真像电影《长安三万里》里刻画的那般无忧无虑吗?
答:杜甫一生的悲剧注脚,在少年时就已被打下。
杜甫生在一个旧的官僚家庭,祖籍河南巩县,他的先祖是魏晋名将杜预,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其母崔氏出生名门望族。
可惜,会投胎的杜甫却没能敌得过命运的捉弄。杜甫两岁那年,其母崔氏就因病辞世了,其父迅速新娶,并有了孩子。
“有了后娘,也就有了后爹”,后娘进门后,杜甫的日子就变得苦起来了。小小的杜甫很敏感,他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
心思细腻的姑姑见了心疼极了,她甚至不确定:如果继续让他和后娘一起生活,他能否顺利长大。思来想去后,姑姑提出:将丧母的杜甫接到洛阳家里抚养。
杜甫自幼好学,七岁那年,他就能作诗了,而且一开口就是作诗咏凤凰。他在自传《壮游》里,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七岁:“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影视剧中的少年杜甫
姑姑怜惜杜甫幼年丧母,又体弱多病,总对他格外照顾,她对杜甫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杜甫曾在给姑姑的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里,讲述过姑姑对自己的“好”,并讲过一段往事:
“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 处楹之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
这段话的意思是:杜甫在姑姑家时曾与表弟(姑姑的儿子)同得了一种病,有个女巫说,把孩子放在厅堂旁边的东南角,这个位置有利,对孩子的病有好处。姑姑为了保全杜甫,竟将杜甫和表弟换了位置,结果,杜甫活下来了,表弟却病死了。
杜甫一生最感念的人便是姑姑,姑姑死后,他不仅亲自撰写墓志铭,还坚持为姑姑守孝三年,即“制服于斯”。
姑姑的疼爱,对杜甫而言是好事,却也是一辈子的歉疚。长大后,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命是姑姑拿儿子的命所换,因此,每念及姑姑,他心里都满是内疚。
姑姑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杜甫那缺失的母爱,可住在姑姑家,毕竟是寄人篱下,期间的苦楚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的性格越发敏感。敏感是文人的特性,却也极容易导致抑郁。
特殊的家庭环境,让杜甫有了“既自卑又狂妄”的一面。他嫉恶如仇,且看不起同时代的年轻人,只和“老苍”一辈结交。他曾在自传《壮游》里这样形容少年时的自己: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茫茫。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也是因此,才有了《长安八万里》还在换牙期的杜甫,竟找到大自己8岁的高适玩耍,且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杜甫与高适
杜甫的少年,有着悲剧的注脚,却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他六岁时就看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舞剑,13岁时,曾有幸听“唐代乐圣”李龟年唱歌。
二
问:杜甫为何被称为“最喜欢晒妻”的诗人,他和妻子感情好吗?
答:杜甫和妻子是唐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代表,他们的感情却也饱经考验。
杜甫生活的年代,即唐玄宗时代,根据开元令,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分别是:男十五,女十三。
杜甫19岁那年,即过了法定结婚年龄4年之际,他丝毫没琢磨结婚的事,他在那年离开了一直照顾他的姑姑,开始了所谓的“壮游”,他第一站就是去山西。20岁的时候,他又在江浙一带溜达了好几年。
或许是觉得一直这样玩儿下去不大好,杜甫在24岁那年参加了一次科举,结果我们都知道:他落榜了。关于落榜的缘由,杜甫自己在诗里归结为:“诗文不合主试考试郎脾胃”。
正是在这一年,杜甫再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河南巩县。此时的杜甫因为有父亲的资助,所以也乐得当个啃老族,日日过着还算舒适的悠游日子,结婚的事情完全没有被提上日程。
直到玩到30岁时,杜甫对着镜子发现自己头上有了些许白发时,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把人生大事提上日程了。于是,在这一年,杜甫娶了弘农县司农(农官)杨怡19岁的女儿杨氏。
杨氏长相普通,但善良贤惠。她与杜甫结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琴瑟和鸣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杨氏嫁过来没几年,公公杜闲就离世了,杜家瞬间失去了经济来源,杨氏不得不过着穷苦的日子。
父死后,杜甫才意识到自己该努力了。
35岁这年,杜甫进行了人生的第二次科举,与上次一样:他落榜了。而这一次他落榜的缘由,更加让他想不通,原来他们这次科举后,奸相李林甫竟为了防止真正的有识之士进入朝堂,在科举后未录取一人,他还跟唐玄宗说“野无遗贤”,意思是:民间已经没有遗漏的才子了。
李林甫
杜甫的这次科举失败,是他半生潦倒的开端,也为他和妻子的长期性分居拉开了序幕。
此后的八年,杜甫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被迫做了他最不想做的事:投靠权贵,也就是走举荐的路子。可无论他怎么奔走献赋,终究未有人赏识他。
这期间,支撑杜甫走下去的,是他那个一直在忍受贫困的妻子杨氏。每次,杜甫倾诉苦闷时,杨氏都静静地听着。
751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在前一年写的《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他被奉命待制在集贤院,等待分配。
杜甫在这一年得到的机会堪比科举,可遗憾的是,因为这次的主试者依旧是李林甫,所以,他没有因此得到任何官职,倒是白白等待了几年。
就在杜甫要绝望之时,尚书左丞韦济举荐他做了河西县尉。这个职位相当于一个八品小官,而且是专门压榨老百姓的官。杜甫不肯做,朝廷只好让他做了兵曹参军。这呢,也是一个小官,也不足以养活一家子。
眼见自己和家人已经不可能在长安活下去的杜甫,不得不将妻儿送到了老家奉先。可不久,他回家省亲时,竟发现:他们的小儿子竟被活活饿死了。
这段痛苦经历,后来被杜甫写在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更惨的还在后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着妻儿颠沛流离,因不忍妻儿跟着自己成为难民。杜甫决定放手一搏,他将杨氏和孩子们托付给好友,然后自己去找新继位的唐肃宗了。可没想到,刚出关,他就被叛军抓到,押送回了已经沦陷的长安。
正是在这期间,无比思念妻子的杜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夜月》:“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的云鬓、玉臂,都在指代妻子杨氏。
被释放后,杜甫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又一机遇:他被唐肃宗封为了左拾遗,这个职位依旧是个八品官。可没多久,杜甫就因为替一个受冤的大臣说了公道话,而被唐肃宗打发回家了。
杜甫回到家的那天,妻子杨氏抱着他哭了一宿,她哭并不是因为丈夫丢了官,而是因为过去的这一年多,她一直以为丈夫被叛军*害了。
杜甫再度和妻儿团聚时,妻子和七个孩子个个面黄肌瘦,他此时才意识到:将他们托付给好友,让他们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明智。
后来的杜甫不愿意再和妻子儿女分居了,后来,他们辗转流落到了成都,因为太过贫困,他们的儿子竟吼叫着让他去讨饭。在人生最难的阶段里,始终体谅他的,唯有妻子杨氏。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搬到成都后,因为有高适等好友的接济,他们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他还在成都建了草堂。杜甫与妻子,终于算是过上了几天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