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有关的历史人物有谁,卧薪尝胆历史主要人物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1 01:54:05

01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蒲松龄在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的时候,给自己写的自勉联。

上联用了项羽巨鹿之战的典故,下联用了越王勾践复仇吴国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确实很提气、很励志。

不过也仅仅是能用于励志,而且是三分钟效果的那种。

近来觉得阅读历史不能仅仅停在史实层面,而是应该渗透到历史人物中去。所以太史公开创了“纪传体”这种史书风格,将人物请到舞台中央,作为历史叙事的核心,这也是《史记》对中国史学的一大贡献。

因此,如果要想从阅读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深刻而持久的理性力量,我们还是需要将这些宏观叙事放大来看。当我们把历史事件放大到一定程度后,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会显现,历史的细节才能将历史人物更清晰地勾勒出来。

也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够真正与我们亲近,并滋养我们的人生。

言归正传,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易中天对他的评价那么低?

在《史记》这部璀璨的历史长卷中,越王勾践的形象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既闪耀着耀眼的光辉,又带着深沉的阴霾。

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来者。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这位历史人物时,会发现他的形象并非单纯的英勇无畏或忍辱负重,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存在。

02

勾践的祖先是大禹的苗裔,受封于会稽,奉命守护大禹之祀。作为越国的第三十九代国君,勾践的身世并不显赫,但命运的齿轮却将他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在春秋争霸的时代背景下,吴越两国上演了几代人的“复仇”大戏。勾践的父亲允常与夫差的父亲阖庐就是仇敌,经常开战。允常死后,立勾践为王。阖庐趁越国权力交接的时机,兴师伐越,结果脚趾中了毒箭,毒发而亡。临死,告诫其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谨遵父亲遗命,日夜训练士卒,伺机报仇。勾践不听范蠡劝阻,想先发制人,结果在夫椒一战中大败,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夫差的军队团团围住。

到了这一步,勾践为了留住青山,便听从了范蠡的建议,以身为质,躬身作了一名侍奉夫差的奴仆,并悉数献上自己的妻妾、宝物、财产,在吴国受尽了欺辱,却自始至终没有愠色。

理性来说,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这一段经历,跟历史上周文王被纣王囚禁于羑里的经历很像。他们这种历史级别的人物,有着历史级别的忍耐程度,绝不是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能够理解和效仿的。

要当领袖,仅仅能忍是不够的,还得会表演。而勾践无疑是一个历史级别的好演员。

《封神演义》里讲周文王吃下了长子伯邑考的肉,这个桥段虽然是经过演义的,但也是文王所受屈辱的文学表现。与之相似的是,勾践曾在夫差生病的时候,为他“尝恶辨疾”。“恶”就是大便,勾践用这种非人的极端行为来向夫差表示自己彻底的屈服,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

再加上范蠡和文种帮他在吴王身边的小人群体中四处行贿,让其为勾践美言,所以勾践得以返回越国。

天若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或许对夫差来说,亲眼看着勾践像狗一样忠诚地作践自己,远比“咔嚓一下”*他的头更有心理满足感。反正勾践这种自我作贱的“窝囊废”表演,彻底满足了夫差高高在上的征服欲。

于是乎,夫差就飘了。

他不听伍子胥之言,把握机会斩草除根,而是自认为降服了勾践,就遣返他回了越国。随后又忙着同周边的齐、宋等国进行争霸,大搞军备竞赛,常常发动战争,搞得国力大损。

关键是他还听信小人谗言,把伍子胥给*了。气得伍子胥临死的时候,要求吴国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抠下来,挂在都城的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着越军灭掉吴国。

此消彼长,勾践这边回国后,在文种的辅助下,放低姿态,躬亲耕织,食不加肉,与越国百姓同甘共苦,并且礼贤下士,厚遇宾客,国力慢慢得到提升。

等到后来夫差作死作得差不多了,越国就伐吴,大破之,围之三年。

困境中的吴王夫差想把勾践“以身为质”的剧本再演一遍,但是被范蠡强行否决了。于是,夫差被处死,吴越长达数十年的恩怨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03

司马迁书中写勾践自“以身为质”到灭掉吴国,一共忍辱负重谋划了22年。

这是勾践最厉害的地方。

22年的时间,勾践的复仇之志始终没有被磨灭,反而变成了一把利剑,这可不是一句“卧薪尝胆”就能涵盖得了的。

一个人用22年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这已经属于“长期主义”的范畴了。而如果这件事情还是情绪型的“复仇”,就更是艰难。因为情绪是最容易被稀释的,尤其是在时间的长河里。

所以我们会产生一种解释:勾践的复仇只是其表象,他真正的目的其实是称霸。

而且从称霸的目的来看,勾践成功达成了。

灭吴之后,越国称了霸,但是勾践的人格缺陷和历史局限性也在此之后慢慢显现出来了。

勾践的仇恨太重了,先前那些屈辱的副作用完全释放,根本刹不住车。

或许说,勾践“忍”背后的本质是“狠”。对自己也狠,对别人也狠。

范蠡在给文种的劝退信中称勾践像“鸷鸟”,这种鸟太凶狠了,是不群居的。屈原在《离*》里也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勾践的凶狠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最早在射*吴王阖庐的槜李大战中,勾践让英勇的壮士到阵前排成三行,当着吴国军队的面大喊着集体自刎。用这种方式吸引吴军的观看,然后趁机袭击吴国军阵。放眼世界历史,这种操作也是十分罕见。

再比如,勾践赐死功臣文种这件事,也是足见他心冷如铁,狠毒如蛇的性格。他对文种说,你说你有“七策”,但是只用了三策就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四策你到阴曹地府里去辅佐我们的先王吧!

这话说得阴嗖嗖的,实际上还是对文种不信任。

也难怪,能够像勾践一样对自己狠成那样的人,又会相信谁呢?

越是这样凶狠的人,却偏偏能做出服侍夫差这种忍辱负重的事情,想想都觉得阴森。这一点,伍子胥是能懂勾践的。

伍子胥辗转数国,费尽心机打败楚国的时候,*害他父亲伍奢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都能做出开棺鞭尸的举动,可见其心中仇恨被压抑得多狠!而勾践也是一样的心情。

勾践在复仇成功后对吴国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无疑是他性格中的一大缺陷。

自此他也彻底揭下了自己励精图治的假面具。

同时,虽然他在治国方面虽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却过于依赖权谋和阴谋手段,缺乏对国家和人民的真诚关怀,这也使得他的统治充满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有人说他不是与百姓同甘共苦吗?

其实对勾践而言,这只不过是一种表演,与他在夫差面前的表演一样,目的都是称霸。

臣服于夫差是假的,与百姓同甘共苦也是假的,对人才礼贤下士也是假的,唯有称霸是真的。

这是勾践的历史局限性,他施行的是“霸道”,而非“王道”。前面的所有都是过程,唯有称霸是目的。当然,勾践这个人物毕竟是春秋那个争霸时代的产物,所以这种局限性是难免的。

我们说,一个伟大的领袖不仅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深谋远虑的智慧,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成就一番伟业,这个才是王道。

在时间的长河中,越王勾践的形象或许已经变得模糊和复杂。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历史人物。

有兴趣的朋友,可读一读原文,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