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太子胤礽被废以后,康熙皇帝下令于诸皇子中,择一贤者立为新太子。可就在议举新太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上书房大臣佟国维为首的“朝臣串联”一事,导致皇八子胤禩被康熙皇帝斩断了继任太子的可能。
可就因为康熙皇帝对皇八子胤禩的“不公平待遇”,让皇十四子胤禵看不过去了,于是在乾清门外,在康熙皇帝面前一向恭敬谨慎、至诚至孝的胤禵同康熙皇帝打起了“擂台”。康熙皇帝大怒之下,拔刀就要处死胤禵,好在被众位皇子跪抱劝阻,才算阻止了这场骨肉惨案。
这场惊心动魄,被“雍迷”们极尽解读的场景,并非《雍正王朝》的艺术演绎,而是清朝历史上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且,事件发生的时间、对象都是吻合的!只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却并非《雍正王朝》中演绎的那般简单。
对于康熙帝皇十四子的名字,好多热心粉丝发来私信询问:这位曾经的大将军王到底叫什么?
本文中, 因为皇十四子乃系第二主角,所以笔者在这里统一进行一下介绍:
康熙帝皇十四子,最初名字为“爱新觉罗·胤祯”,和雍正皇帝的名讳“爱新觉罗·胤禛”同音。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为避名讳,而将其余皇室兄弟名字中的“胤”字改成了“允”字。但,皇十四子比较特殊,因为他名字里的“祯”和雍正皇帝名字里的“禛”读音相同,所以他名字里的两个字都得改。
于是,皇十四子就有了“爱新觉罗·允禵”这个名字。
在《清皇室四谱》中,康熙帝皇十四子,也是按照“爱新觉罗·允禵”记载的。所以,“爱新觉罗·胤禵”这个名字,在清朝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本文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便于人物辨识,采用《雍正王朝》中的称呼,称皇十四子为胤禵。
康熙四十七年,对太子胤礽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终于下定决定废黜其太子之位。对于太子被废,康熙皇帝虽然给予了“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等等较大罪行的说明,但根据康熙皇帝宣读“废太子诏书”时“上垂涕”、“且谕且泣”、“上复痛哭仆地”等的表现,能够看出康熙皇帝和胤礽之间的父子感情还是不容置疑的。
只不过,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皇帝必须将“父亲”的身份安排在“君王”之后。
几乎就在康熙皇帝废黜太子胤礽的同时,康熙帝皇十九子胤祄薨逝,年仅8岁,此时已经55岁的康熙皇帝心中是何种悲痛,可想而知。
可就在康熙皇帝悲痛欲绝、痛不欲生的时候,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的皇长子胤褆,向康熙皇帝进言了。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有载:
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
而康熙皇帝会给出何种回应,或许只有皇长子胤褆不会明白。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有载:
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允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受到康熙皇帝如此训斥,皇长子胤褆眼见已经失去圣宠,就立马改变夺嫡策略,将宝压在了皇八子胤禩身上。
皇长子胤褆为何会转向选择支持皇八子胤禩?
皇八子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卑微,按照康熙皇帝的说法,“乃系辛者贱妇所生,出身卑贱”。按照大清祖制,“嫔”位以下妃嫔没有抚养亲生子嗣的资格。皇八子胤禩就被送往当时的惠嫔,也就是皇长子胤褆的生母处抚养。
所以,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还有着这层幼年的亲密关系在内。
可是,皇长子胤褆向康熙皇帝举荐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人选的办法,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皇长子胤褆一句“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非但没让皇八子胤禩当成新太子,反而让其落得一个“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的下场。
第二天,康熙皇帝召集诸皇子宣布对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的处理意见时,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出面劝阻,康熙皇帝竟然“震怒,出所佩刀欲诛允禵。皇五子允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的局面。在康熙皇帝怒气稍微消除以后,仍然“命诸皇子挞允禵,将允禟、允禵、逐出”。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对于皇八子胤禩的厌恶已经到了极致状态,就算为其求情的人也断不轻饶,哪怕是自己倍加宠溺的亲儿子——皇十四子胤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