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夜狼文史工作室”发布“今日头条”。谢绝转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是《离*》的第一句。
《离*》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不过,屈原在诗的一开头,似乎并没有浪漫,而是实打实开的开头。
这句诗,如果理解了意思,那么,瞧上去就相当于履历表的某一栏,意思是: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高阳氏,也就是颛顼大帝,中国五帝时代的第二位大帝,黄帝的孙子(或者曾孙)。
屈原说,自己是颛顼的后代。说的时候,他充满了自豪感!
屈原,战国时人(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出生于楚国。他是楚国贵族。他和楚王一样,楚王是熊氏,他是芈氏。该姓的源头出自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族系。
芈姓、屈姓都是在后世发展和演变出来的,具体情况是——芈姓族群在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到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一个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此人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姓了。
楚王的本家中,其公族有如下大的家族:
若敖氏(若敖一族的祖先是于西周末至东周初年在位的楚君若敖)
鬬氏(若敖又分鬬氏和成氏两个支系)
成氏(若敖氏而来)
屈氏(楚武王熊通之后)
景氏(楚平王之子子西之后)
昭氏(楚昭王之子子良之后
庄氏(楚庄王之后)
囊氏(楚庄王之子公子贞之后)
〖本文由“夜狼文史工作室”发布“今日头条”。谢绝转载〗
到了战国时代,最后剩下“昭、屈、景”三大姓,属于楚国的王族的姓氏。其中的屈氏一族,能够从春秋初期繁衍到战国后期,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前期的时候,屈氏子弟一直处于楚国高层。屈原本人曾任司徒和三闾大夫,后者相当于后代王族的宗人府的主管,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屈原前半生得到当政的楚怀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