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相同的时间,消息分别传到了巴德伊舍尔和柏林。奥匈帝国的最高统治者,80多岁的老皇帝约瑟夫.弗朗茨,听到消息后,不由得松了口气。他本来就不喜欢作为皇储的费迪南,要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多年前殉情自*,作为侄子的费迪南根本轮不到上位;并且费迪南的进步思想是老皇帝难以接受的,尤其是他那位“卑劣的,下贱的妻子”,每每让老皇帝寝食难安。
在柏林,消息通过无线电传到了正在挪威沿海度假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耳朵里,这位费迪南大公生前的挚友立刻中断度假回国,当然,柏林的外交部没有能够给他提供更多有用的消息。当天稍晚时刻,在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的人们也纷纷知道了刺*的消息,但是各家都有各家要愁的事情:英国人被爱尔兰人的独立闹得分身乏术;法国人则忙于评论一桩谋*案,以法国人浪漫而喜欢八卦的潜质去深挖“大选时一个竞选人的老婆谋*了泄露她老公绯闻的编辑的案件”(好长的关系网。。。。);俄国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刺*反应木讷,甚至有些幸灾乐祸,谁让老毛子是塞尔维亚的大哥呢,而且沙皇的小儿子血友病又犯了,一家老小都在犯愁这个小家伙还能不能活下来,没人真的在乎萨拉热窝的事。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首相尼古拉.帕希奇正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公文,今年夏天的大选让他焦头烂额。他面临着几个主要的问题。首先,自己的国家在过去的两年里经历了两场战争,虽然每次都打赢了,但是全国近10%的青壮年男性要么战死要么残疾,国家的经济几乎陷入了崩溃。
现在整个国家靠着俄国和法国的经济援助度日;其次,塞尔维亚周围的外交形式暗流涌动,北面是庞大的奥匈帝国,一直和塞尔维亚不对付,不仅吞并了塞尔维亚之前觊觎已久的波黑地区,而且因为奥匈帝国内部有大量的塞族人,两国一直因为民族问题而口齿不断。东南是保加利亚,在上一次战争中,塞尔维亚刚刚从它手里夺取了整个马其顿地区,无疑两个国家现在是死对头。南面是希腊,表面上是塞尔维亚的盟友,但是也垂涎马其顿的领土,更令人头疼的是,希腊的国王是个日耳曼贵族,天然偏向具有日耳曼渊源的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时刻要提防北面的庞然大物和周围的邻居联手,以免招致灭顶之灾;第三点,也是最让帕希奇郁闷的,是国内的反对派们。他们可不是那些仅仅动动嘴皮子的政客,他们是真正动刀动枪的反对派。他们围绕在以情报部老大德拉古廷.迪米特里维奇上校为核心的刺客组织周围,形成了一个官方称呼“誓死统一会”,民间称为“黑手会”的组织。他们鼓吹对奥匈要强硬,要依靠俄国彻底肢解奥匈帝国,实现所谓的大塞尔维亚梦。谁敢表现软弱,那么就用子弹招呼。
帕希奇还记得几年前,上一任国王和王后,就因为表现出对奥匈的一些合作态度,被直接暗*在皇宫,并且扒光衣服丢到了大街上。就在几周前,内务部的人就传来情报,告诉他可能有暗*奥匈帝国皇储的计划。帕希奇很快通知海关要禁止这些可疑的人出境,并让驻维也纳大使通知奥匈政府。不过,他不能做得太明显,至少不能让国内的反对派们认为他是期望和平的,不然,下一个躺在大街上的尸体很可能就是他。
所以帕希奇只是很轻描淡写地通知了这件事,寄希望于奥匈效率低下的政府机构能阻止暗*。几周过去了,今天就是费迪南大公视察的日子,熬过今天,应该就没事了,帕希奇努力地搓了搓手。就在这时,秘书冲进了他的办公室,帕希奇刚要训斥这个冒失的年轻人,可是年轻人嘴里冒出的话立刻让他呆住了:“首相先生,他们干掉了王储!”帕希奇脑子里空白了几秒钟,瞬间就意识到自己之前设想的最坏的情况发生了。“这帮傻瓜,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真的是一点概念都没有!”这个蓄着长长的白胡子的老人骂道。
尼科拉·帕希奇(1845年-1926年),塞尔维亚王国首相(1891年-1892年,1904年-1905年,1906年-1926年有间断)
第二节:“做你们想做的,我们支持你们”
6月29日,星期一,一大早,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前往拜访外交部长利奥波德.贝希托尔德伯爵,他没想到,这一去拜会,就拜会了48个小时,最后不仅见到了贝希托尔德,还拉来了老皇帝,外加匈牙利首相伊斯特万.蒂萨。几个人在皇帝面前吵成一团,贝希托尔德表示同意诉诸战争,但是需要先通过外交渠道把面子做足;康拉德怒斥其胆小的行为,认为应该果断坚决的宣战;蒂萨不同意诉诸战争,他的担心更加离谱:如果塞尔维亚失败,意味着更多斯拉夫人会被并入帝国,那么匈牙利人的权力就会被稀释,如果帝国失败,那么很可能面临解体的危机。他用了各种托词,并且强调没有最终的法律文件,不能贸然断定是塞尔维亚政府在背后捣鬼。80多岁的老皇帝被这么一群人折磨的筋疲力尽,表示需要再等等调查的结果。
奥匈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康拉德陷入了大大的失望中。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古老的奥地利帝国差点分崩离散,要不是俄国人关键时刻派兵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人的叛乱,估计现在就没有什么哈布斯堡王朝了。但是那时候遗留下的问题也不少,作为帝国第二大民族群体的匈牙利提出要分享权力,要拥有自己的议会和自己的财政权,而哈布斯堡王朝保留皇冠,外交权和军事权。
所以1848年后,欧洲诞生了这么一个怪胎:奥匈帝国(全称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之后的日子里,帝国议会和匈牙利议会屡屡为外交政策,财政分摊,工业建设等争吵不休。匈牙利人对外高声宣布民族平等,对内却奉行匈牙利至上的“马扎尔主义”,压迫其他民族,所以分权后的这个古老帝国,民族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连政治上都变成了尾大不掉的趋势,经常一个个议案在开会和修改中无疾而终。本次开战事关重大,匈牙利政府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他们首相的意见老皇帝也要参考一下。
62岁的康拉德在总参谋长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8年。这个身材魁梧,有着山羊般倔强胡须的军人,毕生致力于把自己这个具有16种语言,13个民族,像被胶水拼接起来的衰败的祖国建设的足够强大。在过去的8年里,他总共颁布了上百道致力于加强奥匈军队的命令,40多个作战计划,其中1913年一年,他就提出了25个针对塞尔维亚的计划,“彻底消灭塞尔维亚,是解决帝国巴尔干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如是说道。
但是现在,他面临更多棘手的问题要处理,首先,他要说服那个自己一直讨厌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这个软弱的纨绔子弟在他眼里已经让帝国失去了太多的先发制人的机会;其次,他们要一起说服80多岁的老皇帝,对于这个年龄的老人,早已没有了年轻人的锐气,而且近几年失去儿子,妻子的悲伤已经把老皇帝折磨得愈发虚弱,他能否下定决心开战,是整个计划最为重要的一环;第三,德国人的态度也很重要,康拉德记得,1908年帝国吞并波黑后,和塞尔维亚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当时他就已经打算开战。但是德国人最后退缩了,告诉他不要轻举妄动,而俄国人也适时拉了塞尔维亚一下,外交妥协变成了主旋律。6年过去了,德国人会和上次一样色厉内荏么?康拉德非常怀疑,没有德国人的支持,奥匈自己不可能打赢塞尔维亚和俄国的联盟,所以一切作战计划都是浪费时间。第四点,秋收时节到了,大批的军队被解散回家农忙,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召集已经解散的军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如果选择开战,至少现在就要开始召集工作,而一旦命令发出,就不可能撤回,否则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同时会让周边的国家警觉。
此外,还有个突发性的问题,7月20-23日,法国总统雷蒙德.普恩加来将访问俄国,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一旦奥匈进攻塞尔维亚,法俄将可能立刻协调并对奥匈进行一致行动。再加上召集士兵的时间,导致奥匈最快的行动也要拖到7月的最后一周才能下定论。太多不确定性,太多可变因素,康拉德明白,自己远远不是起到最主要因素的那个人。
奥匈帝国军区分布图,周围被不友好的邻居包围
时间进入7月份,调查结果出来了,各种证据证明塞尔维亚政府牵扯到了暗*计划中。但是奥匈帝国的高层还在看不到尽头的会议中寻求一致的决议,而5号和6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外交副部长亚瑟.齐默曼(就是著名的“齐默曼电报”的始作俑者)分别在柏林会见了维也纳来的特使。
奥匈帝国的特使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求德国强有力的支持。在会面开始前的内部会议上,威廉二世已经和内阁的官员们交换了意见,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无法承受再次背叛奥匈帝国的后果。之所以摆在德国面前只剩一条路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作为欧洲新兴的强权,德国在之前的50年内几乎将欧洲的老牌列强得罪了一遍。
首先在普奥战争中教训了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的前身)。接着在普法战争中狠狠蹂躏了一下法国。然后德国拒绝了俄国人关于德奥俄三皇同盟再续约的要求,将俄国一脚踢出了原来的核心圈。最后,新登基的威廉二世,以其近乎偏执态度大肆扩充海军,成功地将英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所以目前,放眼整个欧洲,能称得上德国最贴心的朋友的,也只剩有1/2日耳曼血缘的奥匈帝国了。
虽然奥匈十分衰弱,但是烂朋友也是朋友,尤其是当你只有这么一个朋友的时候。所以目前的局面是,奥匈帝国虽然以德国的态度马首是瞻,但是德国却也别无选择,只能顺着盟友的方向前进。德国的高层对于今天的外交局面深感悲哀,却又无能为力,与邻国的交恶,犹如百日之寒,非一日能消解。
德国驻奥匈大使亨瑞克.冯.契尔什基就曾在他的外交信件中哀叹道:“有多少次我扪心自问,我们值得逼迫自己继续拖曳那个所有关节都吱吱作响的国家吗?”于是乎,会面的结果顺理成章的十分顺利了。威廉二世对奥匈的特使说道:“塞尔维亚必须得到惩罚。。。行动必须要迅速,果断。。。做你们想做的,我们支持你们!”
这种肯定的言语给奥匈政府造成了极大的错觉,特使在给维也纳的汇报中说道:“德皇要求行动不能推延。俄国毫无疑问将采取敌对态度,但是德皇威廉已经为此准备多年,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战争应该能被避免,我们应该确信我们的老同盟德国将站在我们一边。俄国目前还没有准备好打仗,俄国在付诸武力前将三思而行。”德国人的态度被史学家称为“The blank check”,即“空头支票”,奥匈据此判断,德国人将全力支持他们对抗塞尔维亚和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