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长城是什么样的,明朝的长城从哪里到哪里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2 22:49:23

文|原廓

以宣府为例。在土木堡之变后的第二个月,明帝国便已开始了对宣府镇关隘有针对性的“堵漏”工程。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明帝国堵塞雁门关地区可通人马关口,并修筑城垣,修凿壕堑,以“断贼来路”。次月,明帝国陆续在居庸、山海、紫荆等关修筑隘口,开掘沟堑以防止“鞑贼”侵犯。进入景泰年间,随着明蒙战役明军逐渐掌握主动权,瓦剌军无力再深入明帝国边境进行大规模劫掠,宣府镇的城堡建设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当时明朝政府对宣府镇的城堡和关隘进行了加固处理,并相应地增强了驻军人数,这为后来宣府镇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成化年间,宣府镇迎来了又一轮新的建设高潮。明帝国开始在宣府镇大规模修筑墩台以备战守及传讯,并着重强调了火器在人数较少的墩台守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明帝国规划的墩台为每二里即修筑一墩,外掘壕堑,两月共完成一百二十座,联络二百四十里。

到了正德初年,经过了十余年的努力,宣府镇的边境线1865里余,有墩台984座,守瞭官军6888员,附郭(意为军堡周围)腹里墩台19座,四卫所分守。之前明初的宣大两镇的总墩台数不过360座,到了正德年,仅宣府镇的墩台数量便达到千余座。另外,根据《宣府镇志》的数据,明军将墩台多设置于不靠近城市的野外。对野外墩台的修筑,有效地加强了明军收集和发出讯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阻击原来在平原上可以任意驰突的蒙古骑兵。墩台上明军完善的火器和生活物资,也给长时间驻扎墩台提供了可能性。

到了嘉靖中期,宣府镇的墩台数量进一步提升,墩台沿边共有1071座,守瞭官军6435名,腹里649座,守瞭官军1192员名,镇城腹里墩台53座,守瞭官军265员名,总计为1800座。可以说,到了嘉靖中期,明帝国塞垣的军事体系已基本完成。甚至到了隆庆以后,明帝国依然在增加墩台的数量。

明朝的长城是什么样的,明朝的长城从哪里到哪里(1)

坊口明长城墩台残垣

军堡、墩台、关隘、边墙,共同组成了长城军事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边墙,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万里长城”。成化五年(1469),总兵官都督同知颜彪主持修筑完成了宣府镇的墩台、边墙及壕堑,让宣府镇的边墙长度从正统十四年以前仅110里的长度延长到十一万四千六百丈左右。弘治、正德年间边墙亦有修筑。之后的嘉靖十九年(1540),筑宣府镇边墙二万五千丈、铲山砌崖四万五千丈。二十六年,又修筑急冲张家口、洗马林、西洋河边墙五里,削垣崖二十二里,并增加壕堑。再修次冲渡口柴沟,中路葛岭、青边、羊房、赵川,东路永宁、四海冶边墙九十二里,并修筑敌台等军事建筑。同年,又自西阳河镇西界台起,东至龙门所灭胡墩止,修筑边墙七百一十九里。三十年,再筑边墙二百三十余里。

长城军事防御体制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明帝国的边防形势。在蒙古部落每年“例行”劫掠时,明军的防御、传讯、阻击,以及反击慢慢趋向于主动。虽然在明代历史当中,从来不缺乏蒙古劫掠内地的记载,在边墙修筑完成以后,也有蒙古部“毁墙而入”的时候,但是明代的边防环境,在长城体系初步完善以后,无疑有非常明显的好转。粮价降低,百姓愿意居住于边塞、军士士气上升、境内安全环境提高、经商环境改善等,这都是长城防御体系完善的结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