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到关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绿帽子、绿袍子、飘逸的大胡子、赤兔马、青龙偃月刀;尤其是青龙偃月刀、绿帽子和大胡子,就足以支撑起关羽在脑海中的形象,可见在文学的渲染下,这几样东西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第一个让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扬名的是程远志,算是一个无名小将吧,被关羽一刀就秒*了;但也许是程远志太过无名,作者又给关羽安排了一个成名已久的猛将——华雄,酒尚温,关羽却已提着华雄的头来见,威震诸侯。
在之后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领兵攻取襄阳,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等等,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让关羽的名气甚至超过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在明清时期直接被尊为“武圣”,可见一斑。
但是,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终究不过是小说虚构出来的;根据史料研究,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并无此物,真实的青龙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兵器。
而关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称“掩月刀”,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
书中“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除手刀为短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为长杆刀,包括“掩月刀”。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
与“刀八色”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宫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说白了,其实青龙偃月刀和吕布的方天画戟一样,虽然的确可能很强,但由于种种限制,其实在正史中是极少有人用来当做武器的;那关羽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主要还是以《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他这里有一个“刺”,有一个“斩”,如果刺是作为动作的话,那关羽应该是使用的枪或者矛一类的武器;那这样的话,关羽就还要随身带一把刀才是;这样也很能理解,看过欧洲中世纪骑兵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当时的骑兵都有一把很长的矛,基本就是一次性使用的,刺过去,然后拔出刀战斗。
这样很能理解,毕竟如果真的是*入敌军中的话,长兵器很难舞动起来,甚至还有被夺走的风险;然后再看看蒙古、明朝、清朝等,真的有几个用长兵器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斩马刀”。所以由此可以判断,三国时期的关羽,平常使用的应该是“环首刀”一类的,这也比较符合历史记载。
战场上厮*,“环首刀”这种专门用于砍劈的单刃厚背的短兵器,极具构造上的优势。三国时,各国军队大量生产过环首刀,并使用了两汉以来如炒钢、百炼钢、淬火等钢铁生产技术。
据《太平御览蒲元传》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
由此可见,在小说中,比较符合正史形象的就是赵云了,同时装备长枪和剑;以此判断,正史中关羽的形象应该是先拿枪进行突击冲刺,以速度和力量冲击对方,然后拔刀斩向对方,或者收割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