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都短命,不是病死就是猝死,然而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却出现了一位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整整61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帝。
康熙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皇帝之一,他最出名的事迹应该就是“少年天子擒鳌拜”夺回政权,稳固朝纲。
同时他也建立了许多显赫的功绩,就比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等等,这些作为都是为了捍卫领土,维护国家统一,因此值得世人所敬佩,毕竟“国土不容侵犯”这一点在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当然最重要的是,康熙帝创立的康熙盛世,毕竟能让百姓丰衣足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某方面来说,康熙帝也足以称之为“千古一帝”。
然而纵观康熙帝的一生,从被立为储君,到继位掌权,再到建立丰功伟绩,这三个阶段实际上都离不开三个人的影响。
这三个人虽然影响了康熙帝的人生轨迹,但角度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有大有小,按照顺序排列第一个人就是西洋传教士汤若望。
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干涉中国皇位继承问题的外国人,如果没有汤若望,那么康熙帝很难登上皇位,将来或许就是当一个闲散王爷,难以有所作为。
康熙帝是顺治帝的第三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与皇位基本无缘,除非前面的两个哥哥都夭折了。
再加上他的父亲是个痴情种,独宠董鄂妃,所以根本没空管这个儿子,在康熙帝出生不久后就患上了天花,而顺治帝只给他派了一个奶妈,然后就将他转移到紫禁城外生活。
不幸的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就患上了天花,弥留之际他才开始考虑立储之事。
此时大皇子已死,按照长幼顺序二皇子福全,可早在福全年幼时顺治帝就曾问过他的理想,而福临的回答是:“愿为贤王”,也就是说他没有成为君王的理想。
作为皇帝,顺治帝必须为大明挑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正当顺治帝为此事而困扰时,汤若望给出了建议,那就是立三皇子玄烨为储君。
他的理由是,三皇子得过天花,所以有着终生的免疫力,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毕竟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立下了的储君,明天会不会因为天花而夭折,所以汤若望的这一理由无人可以反驳。
经过几番斟酌,顺治帝采纳了汤若望的建议,在临终前的当晚,他口授遗诏立三皇子爱新觉罗·玄烨为储君,并且给他指定了四位托孤重臣。
在顺治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继承了皇位,但考虑到皇子年幼,所以顺治帝给他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其中就包括权臣鳌拜,同时他也是第二个影响康熙帝的人。
早期的鳌拜可以算是忠臣,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并且有着“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但到了晚年却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开始专擅实权,之后甚至产生了篡位的想法。
然而在四位辅臣中,鳌拜排在末尾,所以并不是没有人能遏制他,但其他的三位辅政大臣要么选择中立,要么没能力抵抗,要么选择了顺从,所以大权几乎都落到了鳌拜的手中。
掌控大权的鳌拜逐渐变得骄横傲慢,甚至有了越权的行为,这让年幼的康熙帝十分反感,他不愿让大清江山落入外人手中,所以小小年纪就在计划着怎样除掉鳌拜。
最终在康熙八年(1669年),十六岁的康熙帝凭借着一群少年侍卫智擒了鳌拜,夺回了大权,正式开始自己的执政生涯。
换句话说,鳌拜实际上是康熙帝的垫脚石,年幼的康熙帝凭借着这次事件,在朝中树立了威望,狠狠的震慑了满朝文武。
同时也是因为鳌拜,让康熙帝早早的就成长为一位“少年天子”,当别的孩子还在和稀泥时,康熙帝却在与几十岁的老臣勾心斗角。
最后一位就是孝庄太后,同时她也是清朝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她的传奇经历丝毫不比那些皇帝或者名臣差。
孝庄太后原本是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宠妃,在皇太极驾崩后,无权无势的她凭借着三言两语说服了参与皇位之中的多尔衮。
不仅让多尔衮心甘情愿的拥立他的儿子继位,还让其替年幼的顺治帝打拼江山,统一天下。单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奇,但是她更多的功劳是为大清朝培养了一位“千古一帝”。
对此,康熙帝曾说过: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由此可见,自幼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康熙帝,对孝庄太后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而且如果没有孝庄太后的教导,他很难达到如今的成就。
因此,汤若望、鳌拜、孝庄太后这三位人生导师对于康熙帝来说不可或缺,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