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哪三个国家的,包拯的前面几代排行是什么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22 04:38:51

编者按: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清廉耿介、刚正不阿、敢于纠弹权奸、严惩贪官污吏的监察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历史上的监察官》系列文章,带您走近那些历史上的监察官,讲述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包拯是哪三个国家的,包拯的前面几代排行是什么(1)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以其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留名青史,民间关于包公的戏曲、故事、传说不计其数,可见百姓对包拯的爱戴。

包拯是哪三个国家的,包拯的前面几代排行是什么(2)

铁面执法 六弹权贵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在安徽庐州出生,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登进士第。为官期间,包拯累迁监察御史。在担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包拯严查贪官污吏,肃正纲纪。在宋仁宗赵祯面前,他能冒犯威严,大胆给领导“提意见”。被包拯弹劾的官员不知其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包拯六次上奏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

宋仁宗的爱妃张贵妃出身普通,然而容貌出众,宋仁宗对其宠爱有加。张贵妃的娘家人大多没什么大出息,唯一有希望的是其伯父张尧佐,其在基层担任过宪州、筠州推官等小官。为了让娘家人能够出人头地,张贵妃在仁宗旁不时吹吹枕头风。仁宗爱屋及乌,这样张尧佐就被一路火箭提拔,担任了三司户部判官、户部副使,掌管部分财政工作。不久,他被提拔为天章阁待制。再后来一路向上,又晋升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并最终担任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工作。一年多次晋升,造成很多官员的不满和反对。

包拯曾任户部副使,他的顶头上司便是张尧佐。张尧佐为官任性,仗着国丈的身份,经常肆意妄为,包拯对其为人十分了解,清楚他的品行。包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了端正朝风,他对皇亲国戚也能动真格。他和谏官陈旭、吴奎等人一起向仁宗陈述实情,弹劾张尧佐,指出张尧佐是个平庸之才,为官腐败,建议将其调离三司,降职使用,改授其他闲散职务。张贵妃当然不肯,也许是仁宗受张贵妃的压力,也许是为了削弱包拯的锋芒,张尧佐不但没有被贬,反而不久后被提拔为宣徽南院使。仁宗任命一出,群臣议论纷纷。包公在3天内又上了第二个奏章,更尖锐地指出张尧佐作为外戚,才能平庸,恣意妄为,窃踞高位。包拯抨击异常尖锐。

可是,几天后仁宗还是没有答复。包拯誓不甘休,接着发动第三次弹劾,说张尧佐的火箭式提拔已经破坏了制度,群臣不服,皇帝威信损害,也给国家利益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应立即纠正。但是仁宗依旧没有接受包拯等人的意见。

包拯是哪三个国家的,包拯的前面几代排行是什么(3)

平时和气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也豁了出去,摘下乌纱帽,指责张尧佐的行为令人心冷,如不处理,不如这官不做罢了。面对爱妃和爱臣弹劾间的抉择,宋仁宗也犯了选择困难症,难以定夺。此时,王举正要求廷辨,正面和仁宗辩论。包拯慷慨陈词,义正辞言,滔滔不绝,正气凛然。仁宗尴尬至极,便拂袖而去,回到宫中对贵妃大发雷霆。

缓了几个月后,仁宗又把宣徽使的重任委给了张尧佐。包拯依旧不饶,死磕到底。经过前后共六次弹劾后,仁宗最终接受了包拯意见,张尧佐辞去宣徽使一职。可见包拯敢于触犯权贵的勇气。

此外,包拯弹劾过宰相宋痒,指责他为相期间碌碌无为。弹劾过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担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弹劾了宰相宋痒的弟弟宋祁,指责其在蜀中“蜀燕饮过度”,即在四川公款吃喝过度。弹劾了张方平,指责他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类似今日低价购买房地产商的房子。被弹劾官员之多历来罕见,因此当时京城流行“包弹”一语。被包拯弹劾过的有污点官员便被称为“有包弹”,没有弹劾过的是“没包弹”。

清廉自守 拒绝“围猎”

包拯是哪三个国家的,包拯的前面几代排行是什么(4)

包拯时刻保持清廉本性,洁身自好,喜爱读书,谨慎交友。与他人交往讲纪律和规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青年读书之时,包拯就已经在家乡小有名气,还受到家乡庐州知州刘筠的表扬。那时,包拯和一李姓同学同在一僧舍求学,包拯经常和李姓同学往返于僧舍与家之间,路途中必须经过一富豪人家。富豪为了培养人脉,设好饭局,竭力邀请两位,包拯断然拒绝。改日,富豪又设宴。再次路过时,李姓同学感到盛情难却,接受邀请,包拯马上变脸,说,他是富人啊,我们以后或许会成为家乡的官员,如果现在和他交往,以后不就会被这人情债所累吗?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包拯早就知道富人的小算盘,不给他任何机会,以便来日从政不受人情世故所累。而多年后,包拯果真如当初所言被朝廷安排到庐州做官,此时,包拯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事业,保持清廉自守,公正执法,而不受牵累。

不忘初心 不持一砚

包拯是哪三个国家的,包拯的前面几代排行是什么(5)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南下岭南出任端州知府。端州自古以来以其端砚闻名于天下,为四大名砚之一,而当时端州官场潜规则很盛,以给朝廷进贡的名义征收数十倍的端砚来“孝敬”上级官员,以求来日上头有人好做官。包拯到来,一心只为减轻百姓负担,下令只许征收进贡数量的端砚,禁止多征一个,自断历来这条“升官捷径”机会。包拯以身作则,任职3年,两袖清风,“岁满不持一砚归”。在1973年肥东的包公墓的清理挖掘中,只发现普通的砚台,没有端砚,这也证明了包拯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 左金彪 | 绘图 张寒)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