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庄子的关系,庄子和老子关系好不好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23 07:55:11

老子与庄子合称“老庄”,一般都认为这就代表道家的思想。

在《庄子》里面,有一种写作的笔法叫做“重言”,借重古人的话,来发挥他自己的思想。

让人惊讶的是,庄子所借重的古人,排名第一、运用最多的,竟然是儒家的孔子,大概因为当时孔子已经名满天下;

排在第二名的,才是道家的老子,庄子称他为“老聃”。

《庄子》里最先出现老聃,是在《内篇》的《养生主》这一篇。

一上场,就是老聃死了。

他一个朋友秦失来哀悼他,到里面去之后,喊了两声又跑出来了。

老聃的学生不太满意,就上前问他说:

“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朋友来吊丧,哪里有号几声就跑出来的?”

秦失就说了:“我原来以为老聃是悟道的,后来才发现未必如此。

因为在灵堂里面有老人家很伤心,哭得好像死了儿女一样;有年轻人很伤心,哭得好像死了父母一样。”

这代表老聃生前对老人、对年轻人,都非常好、非常照顾,他们才会那么伤心。

代表老聃已经入世太深了,落了许多形迹,不能够摆脱这种人间的束缚。

所以秦失对老聃有些意见。

这段故事也可能庄子虚拟的,但不管怎么样,代表庄子对于道家思想有一种非常纯粹的要求。

庄子比老子晚了大概200年,他欣赏、肯定、推崇老子的思想,并加以引申发挥,做得非常好。

庄子把老子推崇为古代的“博大真人”,这在他讨论各个学派的材料中,是最高的一种称赞。

那么,将能够发展老子思想的庄子,与老子对照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心得?

我们要谈以下三点:

01 庄子的立场

首先我们要说,庄子确实是很清楚地属于道家。

庄子在《大宗师》这一篇里,提到“道”是什么?

他用了四个字“自本自根”,就是自己为本,自己为根。用这四个字描述老子的道,非常精准。

老子说“道”是“先天地生”,代表是最早的;同时它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道是永恒的,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同时具有超越性以及内存性。

庄子在《知北游》中谈到,“道”是无所不在的,这等于肯定道的内存性;

而“自本自根”当然是肯定了道的超越性。

至于老子说的“道德”的“德”什么意思,《庄子》里面的界定更清楚。

庄子说,“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

像这些都是非常清楚的立场,所以庄子属于老子思想的发展,这一点没有问题。

02 庄子如何应用老子的思想

我们简单从四点来看:

第一,谈到与自己相处,庄子强调“与自己要安”。

“安”这个字是关键,就是任何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都要安心接受。

庄子不止一次说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看到很多事情发生了,你无可奈何,就安心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

联系老子的话,在《道德经》第二十章,出现了七个“我”。

老子特别强调,我跟别人都不一样。

比如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别人都显得很聪明,我看起来昏昏沉沉的;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别人都很精细,什么事情都看得很清楚,我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懂一样,有点笨笨的。

老子在说什么?就是我与自己要安。

别人情况怎么样,其实不必在意,我只要能够安于自己的生命里就好了。

第二,“与别人要化”。

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跟别人相处若无其事。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就,就是来说明道家的特色的。

“和光同尘”就是“外化”,在人群里面不会锋芒毕露,甚至不会制造差异。

而“内不化”,代表我的内心完全不受干扰,不受影响。

为什么可以“内不化”呢?

因为我的内心悟道了。

悟道了之后,还有什么需求呢?还有什么要在乎的呢?

这就是庄子从老子学道之后,再进一步发挥了。

第三,“与自然要乐”。

说到“与自然要乐”,在老子笔下的“自然”事实上是“自己的样子”;

而在庄子笔下的“自然”,已经是我们所见的大自然或自然界了。

庄子的与自然要乐,就是所有的一切顺着它本来的样子去,就没有问题了。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最后一句,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所有的一切都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各复归其根”,然后就“天长地久”。

庄子在这一方面发挥得相当多,到最后甚至肯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之间的万物充满无限的美妙,但它不需要去说话,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让人得到快乐。

第四,“与大道要游”。

庄子的《逍遥游》脍炙人口,但是你要真正去游的话,并不是身体、心智,而是精神去游,因为道是无所不在的。

这就像《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你不能分它在左边还是右边,到处都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

而道又是平平淡淡的,就像《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庄子从老子里面得到的启发,非常具体。

“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这四句话所掌握的,是跟那种太重视社会以及人间各种规范的想法的一种对照或者反动。

这样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处境,很明显是一种“为道日损”的心态。

减法之后再去减,到最后牵涉到智慧的觉悟。

在事实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而在价值上,都是人在做判断,更是相对的。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受老子的启发。

03 庄子的创见

首先,庄子认为古人最高的智慧,是觉悟到四个字:未始有物。

意思就是,从来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过。

因为真正存在的永远是道,而万物生生灭灭,怎么能说是真正的存在呢?

所以古人的智慧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他能够悟道,知道万物其实都是可有可无的,是偶然存在的。

这是最根本的一种见解。

其次,人的修炼应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庄子谈到人的修养方面,用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样的话。

形如槁木,就是身体修炼得像枯槁的木头,不再有任何本能、冲动、*;

心如死灰,就是人不再起心动念了。

这时候人并不是不活了,反而是身心都经过修炼之后,让心放空,整个生命放空,然后让精神可以呈现出来。

而精神,主要来自于对道的觉悟。

这听起来不就是《道德经》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吗?

庄子把这种虚、静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称为“真君、灵府、灵台”。

这都是庄子非常精彩的创见。

第三,庄子谈到悟道时,更强调个人,而不是统治者。

老子所说的“圣人”,指的是悟道的统治者;

而庄子谈到悟道的时候,更强调悟道的个人。

你不要再想去统治别人,但是你个人可以达到精神上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还为此特别用了四个词来描写悟道的人,就是“真人”“神人”“至人”“天人”。

“真人”代表他是真实的,因为他的生活完全符合道的规律;

“神人”代表他的表现神妙无比,效应让人惊讶;

“至人”的“至”代表最高的境界;

而“天人”的“天”代表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可以跟自然界的发展合而为一。

这四个名称都是相通的,都是指悟道的人。

庄子在强调,今天需要的是悟道的个人。

个人要怎么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生命。

老子强调悟道的统治者,因为当时只有两个阶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统治者要负全部的责任,因为只有他悟道,才能使整个社会稳定。

而到了庄子的时代,情况更为混乱,更为复杂。

这时候你还要求统治者悟道,简直是“缘木求鱼”,怎么办呢?

只有个人去努力吧,你个人可以悟道,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最高境界。

总结前面几点,我们可以这样说:

庄子是继承老子思想最精准的一位学者。

他把老子的道完全理解,并加以发挥,这种发挥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推广。

所以一般讲道家,就把“老庄”并称,是非常合理的。

事实上,《庄子》对于后代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道德经》。

因为《庄子》中有各种寓言、重言,还有随机应变的卮言,读起来真是非常精彩的。

我们对老子的思想有一定理解后,再去欣赏庄子的著作,会觉得更容易,收获也会更多。

老子与庄子的关系,庄子和老子关系好不好(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