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到了晚年,王熙才敢在自己的著作《年谱》一书中提到:
是日(初三),奉天语(皇帝之语)而论者关系重大,并前此屡有面奏,及奉谕询问密封奏折,俱不敢载”
王熙“惧不敢载”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顺治帝的“玛法”、孝庄的义父汤若望(德国传教士,得孝庄与顺治帝宠信重视,曾就过顺治帝第一位皇后的命,顺治帝将汤若望视为爷爷,而孝庄则将其视为义父)的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汤若望得知顺治帝得天花消息后,即刻入宫请求见顺治帝一面,但此时的顺治帝将汤若望视为“母后一党”,并不想见他;汤若望虽然没有见到顺治帝,却参与了新帝人选的决策,而且跟顺治帝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或许这也是为何顺治帝至死没不想见“玛法”的缘故吧。
《汤若望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顺治帝想要从兄弟中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皇位,但是孝庄太后跟亲王们都不同意,希望顺治帝能从自己的儿子中选一位。
顺治帝派人去问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跟太后想的是一样的;就这样,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帝选了一位庶出,还不到七岁的皇子继承皇位。
顺治帝有儿子,为何要从兄弟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呢?
了解顺治帝的人应该知道,顺治帝年仅6岁登基,登基的前八年一直都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顺治虽然名义上是大清的皇帝,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经常是好几个月才能见到生母孝庄一面,从小便缺乏母爱,而且事事被多尔衮掣肘,不得自由;慢慢地顺治帝便养成了暴躁、偏激的性格,即便是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帝亲政,因生母孝庄与多尔衮的流言蜚语,顺治帝与生母的感情很一般。
而孝庄呢?
考虑事情总是以朝政为主,即便是儿子的婚姻幸福也要让位与大大清朝与朝政,所以顺治帝的两位皇后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只是顺治帝并不想听从与母后的安排,第一位博尔济吉特皇后孟古青被顺治帝废掉,降为静妃;而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在孝庄的维护下,才得以保住了皇后之位。
但因顺治帝从内心深处抵触博尔济吉特氏,所以几乎不怎么宠幸博尔济吉特氏的妃嫔以及孝惠章皇后。顺治帝虽然有8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是博尔济吉特氏所生。
显然,顺治帝是故意的。
可以说亲政后顺治帝一直在与母后孝庄做抗争,将董鄂妃接入宫中,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也是反抗生母的一种表现。
董鄂妃曾为顺治帝生过一个儿子,但早早夭折;而董鄂妃本身也在顺治帝反抗生母孝庄的过程中早早病逝了,只陪伴顺治帝四年的时间。
顺治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提出“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弟”,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做最后的抗争,这是原因之一。
而另一点原因是:顺治帝年仅6岁登基,很清楚自己从小到大生活的艰难;自己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不过才10岁,而此时大清入关还没有多久,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顺治帝也是在担心年幼的皇子继承皇位,确实应对不了繁杂的朝政。
但顺治帝的这一提议立马便被孝庄太后与亲王们否定了,若是从顺治帝的兄弟中选择一位的话,宗室王公以及八旗的地位以及利益都会出现变化,这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更何况“兄终弟及”,也不符合满清入关以后皇位正统一脉相承。
既然只能从儿子中选择一位,但顺治帝八个儿子,为何选择玄烨呢
孝庄为何扶持玄烨登基顺治帝一生中一共有八个儿子,只是有四个儿子早早便夭折了,在顺治帝弥留之际还有四个儿子:
皇二子福全10岁
皇三子玄烨8岁
皇五子常宁5岁
皇七子隆禧2岁
既然顺治帝是因为考虑到皇子们年幼,不能应对复杂的朝政才想要从兄弟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那么在皇子中选择必然也是考虑稍微年长一些的。
这四位皇子中,真正考虑的只有两位:皇二子福全与皇三子玄烨。
其实不管是生母的受宠程度,还是生母的出身,两位皇子都不占什么优势。玄烨的生母佟佳氏父亲是佟图赖,虽然在南征北战中立下战功,但佟佳氏隶属于汉军旗,而福全的生母董鄂氏属于满军旗。
在大清,汉军旗旗人的地位是要低于满军旗旗人的。
如此一来,玄烨的生母佟佳氏便没有优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