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版图
四、赵高从何时起,由正常人变成了阉人
东汉有一位刘氏为《史记》作注解,借题发挥故意将隐宫的宫解释为宫刑,他的这个解释一直流传到唐代,然后由史学家司马贞所确认:
“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谓‘隐宫’者,宦之谓也。”(《史记索隐》唐·司马贞)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赵高的父亲触犯了律法,被罚以宫刑;母亲没入官府为奴。后来与她人私通,连生两子,姓赵,两子均遭受宫刑,最后入秦为宦。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赵高和他弟弟俩,都遭受阉割,成了阉人。
以上这些论断明显陷入了“层累说”中。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他认为我们现今人看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
这么说大家可能很难理解,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比较直观了。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是说春秋早期,当时齐国发动了一场战争,有一个叫杞梁的人战死沙场战。不久之后,齐国的国君和杞梁的遗孀偶遇,齐国君主见面后觉得有些愧疚,就要当着杞梁妻子的面要吊唁一下杞梁。但是杞梁的妻子回绝了,因为按那个时候的礼节,如果要吊唁应该上家里去,而不能在郊外随随便便的举行仪式的。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故事,本来的意思是说杞梁的妻子是一个非常遵循礼制的人,但是就从这个模糊的影子开始,后面就一点点的发生了层累变化。
这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情,到战国的时候,第一个层累出现了。原先杞梁的妻子是不哭的,但是战国的传说当中她已经开始痛哭流涕了,甚至当地的一种歌调,都是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的。
到了西汉的时候,故事就更加具体了,杞梁的妻子不但哭了,而且把城墙都给哭塌了,连后来跳水自*的情节也都有了,只不过地点不是在山海关。
到了唐朝,情节就更丰富了,杞梁夫妇直接穿越变成了秦朝人,杞梁妻哭塌了城墙见到了白骨,地点也由莒国的莒城挪到了山海关。
再往后发展,就跟我们熟知的版本差不多了。这时候杞梁妻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孟姜”,杞梁也改头换面变成了“范喜良”。
就这样,我们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赵高母
而关于赵高由一个正常人,逐渐演变为阉人的情况,和《孟姜女哭长城》极为类似。
中国历史上比较严重的宦官乱政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汉朝、唐朝和明朝。其中以唐朝最为严重。唐朝后期,宦官把持朝政,许多时候他们掌握着皇帝的命运,他们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必要的时候甚至直接弑君。
所以世人对这些乱政的宦官历来是深恶痛绝的。恰好由于赵高的乱政,致使秦朝灭亡,又恰巧他出生于“隐宫”。刘氏对《史记》这么一解读,唐朝史学家这么一确认,赵高的形象顿时“丰满”起来,他不但变成了一个阉人,而且还是母亲和别人野合而生出来的野种。
从一开始的恶意歪曲,后来再加上人们对乱臣贼子的憎恶,赵高这顶阉人的帽子,就戴牢实了。
赵高
五、赵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我们得承认,赵高就是一个乱政祸国的大奸臣,这一点历史已经下了最后的结论,是无可置疑的。正是由于他的乱政,才致使秦二世而亡。但是除了政治上的否定以外,我们还得承认,他的确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
1、首先,他是当时仅次于李斯的书法家
秦统一天下后使用小篆,统一文字,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
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
以上充分说明,赵高的书法成就,是得到后世的充分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