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是慈禧扶持上位的皇帝。年轻的光绪曾以为人们会认同皇帝体制,并且认同他这位小皇帝。他发动“戊戌变法”,试图改变现状,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光绪本人逃过了惩罚,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在慈禧眼里,他连敌人都不配。后来,年仅38岁的光绪驾崩,相隔20小时后,也就是第二天,慈禧也闭上了双眼。如此巧合,只能说明慈禧才是紫禁城里最大的掌权者,哪怕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慈禧不断攀升政治地位,难道是她早有预谋?慈禧本是满族“叶赫那拉氏”一个普通女子。她以选秀进宫,升至咸丰的妃嫔,可见有一定手段和见识。咸丰在位时十分宠幸慈禧,也因为慈禧字写得好,咸丰常常口述而慈禧代笔批阅奏章。有时咸丰懒得说了,就让慈禧自行处理简单的事务。
慈禧就这样接触到了常人接触不到的全国政务,咸丰可说是慈禧政治入门的老师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慈禧在皇宫中过得安宁,就像咸丰的其他妃嫔。直到咸丰死后去,传位给皇子载淳。当时八国联军已攻入北京,可是未伤到王朝的根基。
清朝重新定了个年号“褀祥”。尽管载淳年纪很小,但权力交接得很平稳,或许慈禧就像其他在时代中沉浮的人们一样在这种平稳中被历史掩埋。不同的是,慈禧是皇帝载淳的生母。
慈禧的身份很平凡,又不平凡——她是女人,本来与政治无缘。可是咸丰教她批阅奏章,奕䜣与她合谋政变,她爬上了权力巅峰时还很稚嫩。
同治帝载淳在位时,人们还是认同皇权的,皇帝大婚后慈禧便卷帘归政。慈禧本来要老死在颐和园了,却碰上同治帝驾崩。亲生儿子刚刚去世的慈禧已经历过多次动荡,慈禧是否为同治的死而难过无从考察,但她牢牢抓住了同治早逝以至于没有继承人的机遇——将咸丰的侄子光绪推上台。
光绪由此开始了她不幸的一生。光绪本是铁帽子王奕譞的儿子,即使不当皇帝,他也不会过得差。可他偏做了皇帝,而且是慈禧的傀儡皇帝。本来慈禧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可是慈安很快也去世了。去世的时机十分合适,合适到民间传说慈安是慈禧害死的。
时来天地皆合力——慈禧再除奕䜣慈安死后,有机会与慈禧竞争只有奕䜣。同治帝在位时,慈禧曾要求同治为她造颐和园。为此恭亲王奕䜣公然反对同治,但并不成功。奕䜣与慈禧必有一战。
奕䜣是理智的,在性格上他与慈禧完全不同,在权力角逐上更是如此。奕䜣文韬武略都比咸丰强,人们都相信他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可最终道光选择了咸丰而不是奕䜣。
奕䜣与慈禧在政治上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咸丰死后,与顾命八大臣的争斗。当时奕䜣留守被英法联军攻占的北京,处理外交事务。慈禧借咸丰梓宫回宫的机会,借助恭亲王奕䜣以及咸丰留下的两枚印章,赶*顾命大臣,处死了其中两位铁帽子王。
这一次,慈禧又安排了御前大臣奕劻顶替奕䜣的位置。奕䜣被排挤出权力中央,慈禧太后的大名终于实至名归。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们无不屈服于慈禧名下,为满人的江山出工出力。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也不敢造次。
假如慈禧再活几年,历史会不会不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清朝发布退位诏书。从此中华封建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启。可是清朝皇帝退位,却没有意味着革命的成功。清朝旧官僚袁世凯迅速通过新军势力接收清朝遗产,将中国北方政权收入囊中。这时慈禧已去世很久,退位的是溥仪。
试想慈禧这时还活着,大清会灭亡吗?答案是很可能不会。如果慈禧没有去世,那么袁世凯将难以发挥作用。
早在“戊戌变法”中,袁世凯便不断倒向后党。慈禧太后在位时,袁世凯只是一个名臣,而不是权臣。是慈禧把满人贵族凝聚在一起,当时还有无数像袁世凯这样的汉人想向她以及她背后的政权邀宠。南方的地主武装也心向满人朝廷。慈禧不死的话辛亥革命将会很艰难,甚至无法成功。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辛亥革命成功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可是,中国就好起来了吗?并没有。正如孙先生的遗言说“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辛亥革命后中国确实有所改变,但不是自我救赎的、彻底的改变,唯有人民可以救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