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魏国经过一系列封建改革,国势陡增,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占有河西,秦退守洛水。然而,魏国不断走下坡路,最终被秦国所灭。其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魏国没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力。魏国开国于中原腹地,魏国的疆域形似一个马蹄形,可划分为两大地理区域,两大区域之间为韩国的疆土。也好比一根扁担挑两头,两头重中间轻。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是典型的四站之地。
韩国居于魏国腹地,韩国才是影响魏国强大的最大绊脚石,韩国不灭则魏不强。但是基于三国联手抱团取暖的基本方略,魏文侯无法痛下决心灭韩。魏国计不出此,好不容易打下的中山国却是孤悬于外的飞地,而秦齐两国则对魏国构成东西夹击之势。魏文侯任用贪而好色但军事才能特别突出的吴起为将,一举连拔五座秦国的城池,从而使魏国建立了在河西之地的桥头堡。吴起在魏国26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尤以阴晋之战最为精彩。魏武侯八年(公元前389年),为夺取被魏国占领的西河地区,秦国出动50万兵马进攻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结果吴起用激将法激励士兵拼死作战,战胜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可惜,魏军攻取了河西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却没能乘胜追击,夺取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为秦国的再度崛起留下了转圜余地。魏国实力强大,如果能趁秦国还相对较弱之时,削秦灭韩,使其国土东西连成一体,霸业可期。
其二,优秀人才严重外流。魏国依靠李克,吴起,翟璜、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段干木等一大批文臣武将,厉行变法,治国治军,使魏国迅速强大,取得了辉煌的霸业。但随着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如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张仪,信陵君,魏国自损而资敌,国势日颓。尤其是来自魏国的商鞅、范雎、张仪成为秦国客卿,被委以重任,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突出贡献。商鞅变法,富国强兵;范雎实施远交近攻策略,确定正确的军事战略路线;张仪纵横捭阖,瓦解合纵,鼓吹连横,此三者对于秦国一统天下,居功至伟。
其三,外交政策有重大失误。三家分晋,魏国强盛。魏国既没有下决心灭韩削秦,也没有很好地联合赵国和韩国,使之成为对抗秦国东扩的坚固屏障。魏国在强大时,有时独立行动东伐西征,四处交恶,有时联合一方打击一方,外交失策,没有生死与共的盟友,也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魏国总是看不出问题的实质,还曾经与秦国结盟,成为秦的马前卒,攻打赵韩等国,岂不知这些国家失败越快,自己亡国愈速。有人指出,魏国的第二的战略圈,是秦齐楚三国。在魏国强大时候,打秦,击齐,拒楚,样样成功。貌似魏国很风光,但是魏国衰落的时候,却受到了这三国的打击。特别是秦国与齐国的东西夹攻,让魏国苦不堪言。我们再看看秦国,秦国对内线的三晋小国采取的打,对齐楚燕采取的外交忽悠,但不排除打击。
由秦献公开始改革,至孝公以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同魏国的战争由失败转向胜利,取魏庞城、少梁、安邑、固阳,但在秦魏休战时,秦为换取充分的时间准备东扩,将占领的部分土地归还了魏国,后魏国因连年对外作战,国势渐颓,又将这些土地割给秦国以讲和。至秦惠王时,秦军已成虎狼之师,屡败魏国,占领了全部的河西之地,而魏国在诸强国尤其是秦国的连续不断的打击下,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秦武王继续东扩,秦国势力深入中原。秦昭襄王四年,秦出兵攻取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又打败联军,获取魏河东之地四百里。昭襄王末期,秦不断伐魏,逼近处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魏国首都大梁。到嬴政接父亲班的时候,魏国已被秦国打得“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