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通常是一起使用的。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第一句是“壬戌之秋”,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一句是“庆历四年之春”,这里的“壬戌”是天干地支的年表,“庆历四年”是皇帝年号的年表。
(天干地支的年表)
天干地支年表和帝王年号年表各有其优点,尤其是文化意义,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不能用于长期连续的年表。其中,天干地支每60年轮回一次,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康熙”也仅持续了61年。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如果只用天干地支的年表或者皇帝名字的年表,无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当年的日期。因此,通常采用公元年表作为辅助方法。比如,我会这样写朱元璋的去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24日)农历五月初十,朱元璋在应天宫(现南京故宫)病逝71.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大圣,至圣,至仁,至义,军事,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这样,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朱元璋总共当了31年的皇帝,还知道他生活在六百多年前。
(明太祖朱元璋,国号洪武)
与中国传统历法不同,公元历是源自西方社会的输入产品。16世纪,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阿洛伊修斯·利利乌斯(AloysiusLilius)改革了儒略历,形成了公元纪年法。它的基本功能是以耶稣诞生的年份作为年表的开始,即公元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