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段韶快速奔袭,绕过河阳,在迷雾中悄然渡过黄河,搞得宇文护很吃惊,也沉重打击了周军的士气。
其次,当段韶仅以二百骑巡山,与周军遭遇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定力和高超的应变能力。他没有慌张,而是立刻下令齐军变动阵型,高长恭居中,斛律光居右,他居左,分别对垒宇文宪、达奚武和王雄。
紧接着,段韶发挥地形优势,以诱敌之计将周军主力调出来仰攻太和谷。这个策略让周军的优势丧失,而齐军的骑兵优势则得到了最大发挥。
当周军从山脚一路仰攻到山腰时已经疲惫不堪,段韶一声令下齐军三路并进发起了反攻。高长恭就是在这时候率领五百骑居高临下,将周军冲得纷纷堕入山谷。
由于兵力的弱势,这场战斗打得很艰苦,右路的斛律光被打得只剩下一个奴仆、一支箭,被王雄紧紧追*。眼看王雄的长矛就要刺中斛律光的后心,斛律光拼死一搏,转身射出了最后一支箭,正好命中王雄的脑门。
王雄的死让周军军心大动,也让斛律光瞬间逆转战局。而高长恭的神勇表现也彻底摧毁了周军的抵抗意志,于是周军败退。
其三,邙山之战周军算不上惨败,而是主动撤军。
齐军全胜了吗?没有,请注意,此时是周军对齐军增援部队的“围城打援”,而不是齐军对周军的总攻。
也就是说,齐军赢了外围战,但还没有达成“消灭围困洛阳的北周主力部队”的战略目标,周军的实际伤亡只有打援的几千人。
事实上,邙山之战后,宇文宪计划重整旗鼓,第二天再战。但达奚武提出了反对意见:今日之战我军士气严重受损,段韶来了,高湛也在路上了,以我的经验看洛阳拿不下来了,现在不撤军,等到齐军增援了,咱就走不了了。
在达奚武的坚持下,周军决定撤军,就这样,洛阳之围解除。
可见,邙山之战周军虽然失利了,但根本没有伤筋动骨,人家是主动撤军。高长恭确实是邙山之战的功臣,但他既不是总指挥,更谈不上逆转战局的天神。
事实上,高长恭这一生所参加的战争并不多,一共四场,除了邙山之战外,能值得说道的就是“定阳城之战”。
那是七年后的武平二年(571年)五月,段韶率军攻打定阳,却不幸得了重病,于是便将指挥权交给高长恭,并叮嘱他说:“敌人一定会从南门突围,赶紧派精兵掐死那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