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全卷铺开展出。早晨午门一开,人们就跑步冲向武英殿,这情形被网友戏称为“故宫跑”。
《清明上河图》共描画八百余人,包含官吏、仆役、轿夫、乞丐......是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众生相。在仅24.8厘米高的卷幅中,张择端将只有二三厘米的人物画得真切鲜活,各具情态,每个人物都值得细看——“故宫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止于人物观察,作者田玉彬从一支驴队、一棵断柳、一个背影入手,像拿上放大镜一般,对《清明上河图》里的蛛丝马迹做了更为详尽的考察:驴队所驮何物?柳树为何断枝?背影又是何人?除汴京的热闹繁盛外,张择端还想表达什么?作者已不是在看画,而是读画了。
下文选自《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1
驴队驮的是什么
中国古卷是从右向左,一段一段渐次展开看。所以,《清明上河图》一开始,我们会先看到从薄雾中走来一支驴队。道路和田野上空空的,除了这支不急不忙走来的驴队以外,再没有其他人。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安静的早晨。
这支驴队由五头小驴和两个人组成。每头驴都驮着两个筐,筐里有黑色条状物。那是什么?很像是木炭。根据宋人史料笔记《鸡肋编》,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汴京绝大部分人家日常所需燃料早就由木炭改为煤炭了,所以有人认为,这支驴队驮运的木炭应该是用于温酒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宋人太爱酒了,他们有温酒的需求。此外还有人说,这些木炭可能是给京城富贵人家取暖用的,因为北宋末年中国气候进入“小冰期”,那时的清明节比现在要冷得多。
领头的是一个少年。细看,他梳着总角的发型。在古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会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因此称为“总角”。这个少年走在队头,队尾是一个大胡子大叔,估摸他与少年是父子俩。这父子俩可能是天没亮就出发,赶往京城去卖炭。
再请你注意看少年与领头驴。那时他们走到了小桥边,少年还在继续向前,而他旁边的驴子已经自动将头转向小桥,做出了转向的动作,可见这条路它已经走过多次了,以不需要小主人赶它,它自己就知道要拐弯了。
说到这儿,跟你透露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内情”:有学者推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开头,并不是原本的开头。《清明上河图》在流传五百年后,卷首已经磨损了一部分,因此明末装裱匠把破损部分裁掉重新装裱。破损部分的画面是什么内容呢?估计是远山和树木。真实情况是不是如学者推测的那样,我们不能确定。我却觉得,现在的开头就是最好的。因为伟大作品不必从宏大的场面开始,恰恰相反,从微小的细节开头反而会成就伟大作品举重若轻的非凡气质。《清明上河图》从一个少年和一头驴子的扭头动作开始,再好不过了。
2
柳树为何是断开的
刚才你看到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第一处著名大场面,它所在的位置,是由“小桥流水人家”往前走,经过一片柳树林就到了。看到这里,人们一般都会首先被“惊马”场面所吸引,其实,这段画面中有好几个谜。下面我们依次来解谜。
先说这棵柳树。它长在一户人家的屋旁,树冠很大,树身很老。请你再仔细看,发现异样了吗?那处树干是断开的!不是一部分树干断裂,而是整个树干完全断开。从那断开的口子可以看到树身后边的篱笆和屋瓦,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说,既然树干断开,树冠就不可能好好待着,对吧?更别说满树绿意了。可它就是这样诡异地悬在那里。遗憾的是,我还没有见过有研究者对此提出合理解释。不过,没有解释也好,我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和认真观察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首先,这棵断柳让我们感到诡异、不安、紧张,
这是无须理论分析就可以感受到的。其次,我们再看断柳的存在有可能带来什么后果。这棵断柳向旁边的小路倾斜,而那时正有一队行旅从树下经过。他们对这棵断柳一无所知,特别是队首的两个人,他们不知被什么吸引了,望向与断柳相反的方向。我们看恐怖片会有这样的经验 :危险就要降临,而主人公却毫无觉察,这是最让观众揪心的。所以,“断柳”画面肯定不是为了让人感到愉快或有趣,而是明确地提醒观者注意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含义呢?
我想到了南宋画家梁楷的《雪景山水图》。该图虽然名为“山水图”,画中却有一棵奇怪的树,那树干看上去腐朽空洞,而且,请看蓝色箭头所指的地方,那儿也完全是断开的!《雪景山水图》和《清明上河图》的断柳附近,都有看上去安然悠闲的行旅,而断柳的存在就是提醒观者注意,千万不要以为“安闲”是全部的真相,甚至,当危险存在时你还安之若素,那么巨大的危险就会随时降临。
有人会问,刚才“小桥流水人家”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风格陡变,开始让人紧张了呢?实际上,在《清明上河图》全卷中,危险预警还不止这一处。等你看得多了以后,对张择端的寓意自然就有所领会了——他可不只是描绘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