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在后世有着极高评价的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39岁。对于柴荣的英年早逝,史学界总是感觉非常惋惜,因为柴荣从登基的那一刻,就决定干一番大事情,“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几乎在柴荣去世的同一时刻,柴荣的第四子,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对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此时是非常危险的存在,因为手握军权的将领们面对幼主随时可能造反。
由于年龄太小,柴宗训登基后,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成为托孤大臣。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些忠于后周皇室的大臣们敏锐地觉察到,柴荣病重时任命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可能会兵变。
大臣们的猜测很快得到了验证,显德七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众所周知,造反者称帝后,往往就会对反对者赶尽*绝,可赵匡胤称帝后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何?
常言道,成王败寇,赵匡胤作为获胜者,清除皇族也没有什么问题。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他非但没有诛*柴荣后代,反而让柴宗训当了郑王。据说,赵匡胤生前曾在太庙里立下一块石碑,位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除了北宋皇帝谁也看不到碑文。
直到靖康之变后,人们才看到了碑文,只见上面只有三句话: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不得诛*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子孙不得背弃上面誓言。此外,赵匡胤还还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
赵匡胤做了这么多,源自自己称帝过程相对顺利,同时柴荣生前对自己信任有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匡胤想通过善待柴氏家族获得民心。与古代其他王朝不同,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国家并不稳定,各地割据势力林立,周边其他国家更是虎视眈眈。
如果此时诛*柴氏家族,对赵匡胤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同时,赵匡胤称帝也是将领们拥护的结果,而这些将领绝大多数是柴荣生前提拔,他们对柴荣也非常感激。
总之,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赵匡胤没有对柴荣后代赶尽*绝,单凭这一点就是一位值得后人尊敬的皇帝。
参考资料:《宋史》、《宋史·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