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知道玄奘,多数是因为《西游记》,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国家广电部门明确指出,关于《西游记》,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不允许随意翻拍和篡改,以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典,这足可见《西游记》的地位。
虽说《西游记》是一部神话题材小说,现实中也不可能存在孙悟空这等神通广大的石猴。但是书中的唐僧却是真有其人,那就是玄奘,一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传奇高僧。
玄奘一生虽然不似书中描写那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是现实中的玄奘经历之传奇,丝毫不逊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
玄奘原姓陈,名祎,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父亲陈惠,曾于隋朝江陵任官职,其人博览群经,为人所景仰,后隋亡,便隐居乡间不问政事,极有志节傲骨。陈惠有四子,玄奘行二,家学皆有成,玄奘更是“备通经典”、“爱古尚贤”。玄奘在十一岁那年,随二哥陈素入洛阳净土寺受学。后又游历四海遍学佛法,渐有大成,为人所钦佩,被称为“三藏法师”。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世人能以“三藏”谓之玄奘,足见其对佛教经论通晓之深。
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六岁的玄奘,始道途西行。
为什么玄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求取真经呢?正是因为其对于正统佛教真经的执着和一腔热血。
南北朝,佛教在中华大地兴起。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得就是当时佛教的繁盛。
南北朝延续了魏晋的思想解放,随之而来的就是言论的自由。当时的学风,即便是中国本土的经典,亦有数不尽的派别解读,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混乱现象,更不用说来自于异域的著作,其翻译解读者更是多如牛毛,很多所谓的理论在对佛学经典的解读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
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也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国度,佛教兴与印度,但是印度自古就呈现了大分裂的格局,并没有出现如我国秦朝时“书同文”这样的历史事件,因此,佛教最初是没有文字记载的,都是弟子代代相传记诵下来的,佛灭后数百上千年才逐渐形成文本。而且,记录经文用的是梵语,并不是佛陀说佛法时的语言,再翻译成汉语,变数就更多了,因此佛学论理上的鱼龙混杂现象也颇为严重。
这对于一心向佛的玄奘来说是如何也不能容忍的。要寻求真正的经书,就只有去参拜最正统的经文,去天竺学习佛教,带回经文,结束这一现状。于是,玄奘决定踏上征程,到天竺去学习佛经。
玄奘的西行,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慷慨激昂,唐王李世民还拈了一撮黄土为他饯行。真实的史实,是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当时由于大唐初建,边疆多有战事,所以玄奘一行并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向佛之心益盛,最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历尽无数磨难,只身前往天竺。
《西游记》中说的九九八十一难,在现实中几乎被真实还原。虽然没有那么多魑魅魍魉,但是大漠飞沙、野兽毒虫,随时都会夺取人的性命。
一路究竟有多少生死时刻,我们已不能尽知,但是这一路的痕迹,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记载,摸索出那一条漫漫求经路。
玄奘经兰州到凉州,至瓜州,再经玉门关,抵达哈密,至新疆吐鲁番县境,后经新疆库车、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到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再经撒马尔罕城之东到达阿富汗北境巴尔赫,再至阿富汗之巴米扬到达克什米尔,行程共13800余里。31岁那年,玄奘始进入中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