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播出,这个人物逐渐得到了大众的好奇和关注。实际上,历史上确有其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大清王朝里的传奇人物。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陈廷敬原名陈敬,21岁中了进士,因为一起科考的还有一人与他同名,所以朝廷给他加了一个"廷"字,改为廷敬。他先后担任了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孙嘉诚上书雍正皇帝,讲述银贵铜贱的弊端。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件事其实是陈廷敬做的。按照清朝的规定,一两银子能够换2000文铜钱,这是朝廷的官价。但是在民间,一两银子只能兑换800文铜钱。百姓们没有银子,缴纳赋税还必须用银子。百姓们只能按照2000文一两银子的高价缴纳赋税,而官员和奸商们则反复洗钱,将40%的钱交给朝廷就可以了。其余的钱落入了自己的腰包,银贵铜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陈廷敬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陈廷敬认为从根上解决问题。在陈廷敬的主持下,朝廷大规模降低的铜税的标准,同时扩大的铜矿的产量。这样一来,铜的价值越来越多,官员和奸商们的小算盘也终结了。当然,在整个清朝历史上,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因为清朝依靠白银为储备金,在清朝末期,大量的白银被西方列强搜刮殆尽。铜钱的购买力大大降低,为了挽救统治,清朝才出台了银元和银币。
陈廷敬一生最大的功绩,应当是在反腐方面。他曾说:"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他自己也坚守底线,从未贪污过一分一钱。而康熙和陈廷敬的故事,也与清廉有关。
后世对陈廷敬的评价向来很高,谈他的清正廉洁,论他的体恤百姓。尤其是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电视剧《于成龙》渲染,若非陈廷敬在那个君王如虎、同僚似狼的权斗年代,鼎力相助,天下第一廉吏就得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