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姓为什么念kun,束姓全国有多少人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16 07:21:02

文|束有春

束姓为什么念kun,束姓全国有多少人(1)

“南阳堂”与“广德堂”,还有“二疏堂”“补经堂”“蝌蚪堂”等,都是华夏束氏家族不同分支的祠堂号,在这些堂号麾下成长起来的人们,都是汉代太子太傅踈广、太子少傅踈受、史称“二踈”(“二疏”)的后裔。

关于束姓的渊源,从出土文物看,商周青铜器铭文上有数次发现,惜后续脉络失考而难以赓续;幸从文献角度考论,在《史记》《汉书》《晋书》等正史中均有案可稽,经历了由帝舜→陈姓→田姓→踈(疎、疏)姓→束姓的姓氏发生发展与衍变过程。

西汉末年,太傅踈广的曾孙、尚书令踈孟达因遭受王莽迫害,在面临生命迫害与家族罹难的危险时刻,不得不抛官弃爵,来到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鹿山隐居,变更姓名“踈去足”,更名姓“束”,从此成为“束姓”始祖。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枞阳地区的束姓因思念祖先,又将自己的姓改回到“踈”姓;憾因汉字异体字出现,将“踈”变成“疏”的异体字,他们的姓在不自不觉中被写成了“疏”字。时至至今,在枞阳本地及全国不少地区出现的“疏”姓,他们与“束”姓本为一姓,只是字形异体而已。现如今,全国在人口统计时,应该将“束”姓与“疏”姓作为同一个姓氏来统计才正确。而历史上的“二踈”(“二疎”)又被人们写成了“二疏”,并在现代版的中华书局《汉书》中堂皇出现,让历史原真信息几近湮没。

束姓为什么念kun,束姓全国有多少人(2)

我是仪征束姓“广德堂”支系后裔,“广德堂”得名是因颂扬传承汉代太傅踈广的德能品格而来。而“广德堂”一脉又是在清代康熙年间由丹阳“补经堂”二十四世的束世昇一支繁衍而来。“补经堂”始祖是北宋末年的五品统领束振祖,他在“靖康之难”时,奉命由庐州(今安徽合肥)护送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南宋政权建立者宋高宗过江后,落脚在了今天的丹阳三城巷一带,在那里娶妻生子,栖息繁衍,束姓一脉开始在江南人丁兴旺起来。

丹阳束振祖的后裔们因崇奉晋代尚书郎束晳,束晳曾经为《诗经》六篇有目无文的“笙诗”重新补写,故他们将堂号定名为“补经堂”。“二疏”出生地在战国至秦汉时的东海兰陵郡,时到今日,在今山东栆庄市的峄城区境内,“二疏城”遗址已经作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来进行保护利用;这一带又地属鲁地南阳即“鲁南阳”,安徽及江西境内的束氏一脉为缅怀纪念先祖,将祠堂取名为“南阳堂”。山东是“二疏”出生地、发祥地,所以在今山东济宁汶上一带,束姓一脉堂号取名“二疏堂”。

近年来,我因主修仪征束氏“广德堂”家谱,得到了“补经堂”“南阳堂”“二疏堂”“蝌蚪堂”宗亲们的大力而又无私的帮助,寻根问祖和家谱修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个过程中,又加深了我同宗亲们的友谊与互动往来,留下了一页页可以载入家谱史册的佳话。

11月21日至23日,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文史馆馆员“长三角文化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我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任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向大会提交了论文并赴合肥参会交流。宗亲束和平、疏延祥等获悉后,于21日下午会议报到的当晚,就组织部分宗亲为我接风,同时大家就家族祠堂文化研究及祠刊创办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推心置腹的交流探讨,让我再次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束姓为什么念kun,束姓全国有多少人(3)

长期以来,安徽南阳堂的宗亲们为家族祠堂文化的研究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广德堂的一员,我定当继续积极配合做好祠刊的编纂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本着守正创新、弘扬传承的原则,大家决心,进一步将家族文化研究融入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中去,加强对“二踈”(“二疏”)所体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质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的研究,以期达到让束氏子孙们人人树立爱家爱国爱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目的。

“朋友来了有好酒”,宗亲相聚,更少不了以酒怡情,以酒促情,并且是“宗亲来了酒更好”。束和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3斤装贵州“天存壹号坛”酒拿来供宗亲们分享。已经任职安徽省艺术学院院长的著名画家束新水、青年油画家束山林、青年雕塑家疏苗、年轻的知识分子“老干部”疏丽云、苏长兵,青年才俊束文杰等拨冗前来相聚相欢。

当“南阳堂”遇见“广德堂”,就是宗族亲情火花的碰撞,就是思想智慧火花的碰撞,就是爱国爱家爱家族激情的碰撞。我们频频举杯,祝福祝愿,欢声笑语,因为我们是“二踈”的后裔,因为我们是华夏民族优秀的炎黄子孙。干杯!干杯!我们八个男子汉,竟轻意地将3斤“天存”白酒干了个底朝天!

有道是:

酒逢宗亲柔似水,

三杯过后暖心肺。

孟冬有春庐州行,

南阳擎旗广德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