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有一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花园洋房精品——汾阳路150号住宅。该建筑建于1919年,建筑面积2054平方米,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三层混合结构,是近代沪上著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L.E. Hudec)在克利洋行(Rowland A.Curry)工作时期的作品。建筑南立面为竖三段布置,有室外台阶直上二层,带气派的爱奥尼克式廊柱和弧形阳台。南面大花园中的椭圆形水池与建筑相映成趣。北立面门廊用塔司干式方柱支撑。黄砂水泥粉饰外墙采用水平划格仿石,局部有混水线脚。窗户有方窗和拱券两种,窗楣多有券心石或垂花雕刻装饰。平顶,女儿墙虚实结合,以宝瓶栏杆和酒瓶装饰点缀。
20世纪30年代汾阳路150号
汾阳路150号住宅曾几易其主。20世纪40年代,白崇禧及其子白先勇曾在此居住,因此得名“白公馆”。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于此宣告成立。以丰子恺为首任院长的众多海派名家纷纷到此创作交流。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国家级戏剧剧院上海越剧团接管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汾阳路150号相继改为餐厅对外营业。2017年,由上海沪剧院接管使用。因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2003年8月18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其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5年12月,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其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原建筑从住宅到办公,再到餐饮,功能几经变化,室内外改动较大。为了更好地修缮建筑,恢复其昔日风采,上海沪剧院特意通过匈牙利邬达克基金会,回购了汾阳路150号的原始设计图纸和历史照片,作为恢复修缮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8年2月,修缮工程正式开工。本次修缮拆除了建筑本体上所有的违章搭建;采用传统工艺修复了划格仿石的黄砂水泥粉刷外立面;原物保护修复木框木百叶玻璃门窗;恢复南立面二层露台、三层圆门廊及东侧半圆厅和露台;复原屋顶宝瓶栏杆和酒杯装饰等。室内重点恢复了弧形主楼梯,以及室内特色装饰如天花吊顶、柱式、壁炉等。其中,贯通三层的弧形主楼梯为异型曲线样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浅米色现浇水磨石饰面,乳白色扶手,扇形水磨石踏步,镂空栏杆,铸铁防滑条。楼梯历经岁月洗礼,通体光润、质地细腻,宛如乳白色大理石,展现出了精湛的设计和工艺水平。本着“最小干预”原则,主楼梯的修复仅对底层缺损的水磨石踏步及铸铁防滑条进行局部修复,兼顾整体性和可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