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怎么防止枪手,为什么古代枪手不自己去考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31 18:53:09

(说历史的女人——第833期)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制度,任何一项制度都可能出现弊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有制度在执行的时候,都会有人钻空子,就是作弊。考试也是如此,不管你监考再严,如何使用高科技监督,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考试还是会出现作弊行为。不说当下,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科举考试的作弊现象。古代科举考试是如何防止作弊的?唐代著名诗人,“花间派”词宗温庭筠真的是民间盛传的考场作弊高手吗?他是如何做了著名“枪手”的?本期分解。

古代科举怎么防止枪手,为什么古代枪手不自己去考(1)

(一)古代科举考试的作弊手段以及防止措施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考试,做为古代一种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为天下平民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飞黄腾达的捷径,它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这里不再赘述。但就是因为这个能让普通人发达的途径太吸引人了,所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对之都是趋之若鹜,有的不惜花费一生的心血来为之一搏,哪怕头破血流;有的读书不行,则会不惜血本,花费巨资来达到目的。后一种现象当然就是作弊。

古代作弊现象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成本最低,跟现在的考试一样,就是携带“小抄”。这在古代似乎更容易点,因为古人的衣服都比较宽大,在衣服里藏些书籍或者纸条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种作弊方式成功系数不大,即便是不被监考官逮住,但也提高不了多少分数,因为你很难知道考试什么内容。古代的经书也不少,关键是字印得较大;如果自己写纸条,毛笔字迹也是比较大,根本抄不了多少东西。所以这种作弊方式不够实惠和高明。

第二种作弊方式就是贿赂主考官。这种做法效果最好,但收效与成本成正比,不但花费银子多,而且风险也最大。历史上就出现了好多期著名的科考案。比如唐代的著名诗人沈佺期就曾经卷入一场科考案。当时他任主考官,被指收受贿赂,结果被武则天下狱,还害得张九龄的状元资格被取消;还有明朝的唐伯虎参加会试那次。因为唐伯虎的同学徐经贿赂考官程敏政,导致程敏政下狱,唐伯虎也受连累住牢,并被处于终生禁考的“极刑”;还有清朝雍正年间的俞鸿图科考案,主考官俞鸿图还被雍正帝腰斩等。这种作弊方式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

第三种作弊方式就是找人代考,就是找“枪手”帮忙。枪手古称“枪冒”、“枪替“或“倩代”,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因为这个相对于贿赂考官要省钱,风险也小,许多人都能操作。

考场上,枪手作弊方法也有几种。其一是传递,考生想法把考题传递到场外,由枪手答完再传进去;其二是直接由枪手上场,冒名顶替。因为在古代,又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考官对考生很难辨认的很清楚。那时监考者对应试者的辨别主要靠对方的长相特征,考生报名时自己的资料除了要填上年龄、性别、籍贯外,还要填上比如:高低、胖瘦,皮肤黑白,有没有胡须等特点。

比如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是,高大肥胖,两耳垂肩,面如锅底,三尺美髯,当然容易辨别,不过多数人的长相并没有那么特别,所以主考官就不太好办。再加上既然要找枪手,早就准备好了,没有胡子的粘上去,胡子太长,剪掉点,或者找个跟自己长得反差不太大的人当枪手,还是能蒙混过关的。

第三种枪手做的最绝。就是考生和枪手都上场考试,考完之后,交换卷子,这叫“龙门调卷”;或者是枪手的草稿交给当事考生,让他在誊写一遍。不过这种做法得提前想办法让枪手跟自己考试的号房紧挨着。因为古代科考是一个人一个号房,若相差很远也不好搞事情。

那么古代对作弊现象采取什么方法防范呢?大概有五六种,概括起来就是:一、锁院以防漏题,就是防止题目泄露要严格;二、搜检以防夹带,进考场仔细搜身;三、监考必须严格;四、实行糊名誊录制。

这项制度是从宋朝开始的。宋太宗时,根据名臣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迹,后又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做完的试卷找专人另行誊录。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私情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五、用帘子把各考试的号房隔开,以防考生之间传递消息;六、有必要时进行复试等。

对打击科考作弊现象,朝廷也是煞费苦心,历朝历代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办法。史载,仅清代从顺治到咸丰七朝之间,科考舞弊案就处死了37人,包括一品大员。但由于通过科举当官这条路实在诱人,总有人铤而走险;再加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总有一些为了挣钱的考霸出来当枪手。这在《新唐书》《容斋随笔》等史料中都有记载。这里咱们主要来谈谈枪手这一现象。

古代科举怎么防止枪手,为什么古代枪手不自己去考(2)

(二)科举史上“名”枪手的交易

当然考生同枪手之间是一种交易。清朝学者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就曾记载了雇主与枪手之间的交易详情:枪手价格为前三后三。未入场之前,先付银三百两;考后出榜,若未考中则已,若考中则再付三千,即为后三。若考生考中后耍赖不给枪手钱怎么办?毕竟是作弊现象,也不能告官啊。这当然也有绝招,就是考生事先写个借据。比如是秀才王二要考举人,借据这样写:举人王二向(枪手)某某借白银三千两买房子。等到发榜之日,若这位秀才中举了,当然枪手可凭借据要钱;若没有中举,那么王二还是秀才,不是举人,那么枪手想敲诈他也没门,因为借据上写的是举人王二借的钱。

有了这个公平的交易法则,枪手这种交易可谓历代都有。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幕后交易,不够光彩,虽然史上不少,但很少真正“出名”的枪手,因为一旦他出名还不死定了?所以枪手甚至比刺客还要隐姓埋名。因为刺客还真有不少成名的,而枪手极少。不过在明代《泾林续记》里还是记载了一位枪手的故事。

有个叫孙某的(饶是被记了下来,但作者为了考虑对方的名声,还是只提姓不提名)考生家里比较有钱,想考举人,但水平不行,于是想贿赂考官(他还真认识考官),但考官不想担风险,于是给他推荐了一位叫钱文台(估计是化名,还姓钱)的枪手代考,结果考中。孙某不但给了钱文台不少钱,后来他当了某地的通判,在其仕途十余年来还屡次照顾钱枪手,屡次给他钱财,可谓知恩图报之人了。而那位考官居然给考生推荐枪手,可见当时枪手这一行还挺吃香。

历史上还有一位成“名”枪手,即清末的胡衍鸿,他也是一位举人,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的。当时他想去日本留学,但没有足够的钱,于是曾两次当枪手,帮人中了两次举,共获6000块大洋。当时这笔钱也算是很丰厚了,去日本留学绰绰有余。这件事之所以被人记了下来,是因为这位枪手去日本留学是为了以后干革命,所以他的行为就有了正面意义。不过历史上最著名的枪手当属唐朝的著名诗人,即“花间派”词宗温庭筠了。

(三)史上“第一枪手”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66),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他是唐朝中后期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而且还是唐初著名宰相温彦博之后。此人自小天赋异禀,才华横溢。

温庭筠精通音律。善于写诗,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气韵清新,内容多写闺情和个人遭际。他也特别擅长乐府诗,有研究者甚至将他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列为唐代乐府四大家。温庭筠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比如《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千古名句。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意境。

温庭筠不但诗好,而且还能写词。要知道,词可是宋朝的拿手好戏,而温庭筠在宋朝建国100年之前就在写词了,而且水平非常之高,为世所罕见。他的词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风格艳丽精巧,语言极工,清俊明朗,自成一派,为“花间派”词的开创者,被尊为“花间派”词宗或者鼻祖,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温庭筠是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致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历代诗论家对其词评价甚高,他被称为“词”这种文体的三位开创者之一(另两个人是李白和王建)。温庭筠的“花间词派”成为“婉约词派”的直接源头,对五代以及宋词的强劲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后来的著名词人如李煜、欧阳修、柳永、晏几道、李清照等都受他的影响很大。其代表词作有《望江南》、《菩萨蛮》、《杨柳枝》、《南歌子》等,也是佳句迭出。比如《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简直句句经典。

古代科举怎么防止枪手,为什么古代枪手不自己去考(3)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骈文作家、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等。另外温庭筠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

但就是这样一位全才型的人物怎么会成为科举考试的枪手呢?确实如此。不仅民间这样传说,连权威史书《新唐书·温庭筠传》上都有记载:“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大中末,试有司,廉视尤谨,廷筠不乐,上书千馀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什么意思?就是温庭筠曾在考场上为8个人完成考卷,厉害了,此枪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代的进士科考试,要考诗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诗和赋的写作,非常考验应试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科考之日,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当时有人作对联说: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当时许多考生三条烛烧尽,八韵赋都难以写成的。前面说过,温庭筠这人天分极高。他应试时,根本不用打草稿,很快就能作完。他考试中押官韵,八叉手即成八韵。两手相拱为叉,他一叉手即成一韵,两手相叉八次就能吟成一诗或做成一赋,可见其才思敏捷之极。故时称温八吟,又绰号温八叉。

话说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那场科考(考宏词科),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他早听说温大才子文才出众,还知道其“枪手”风范,于是对他特别“照顾”,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且同其他考生拉开相当大的距离,便于监视。然而小温也太牛了,那场考试愣是在考官的眼皮底下完成了一项壮举,他通过口授答案,暗中帮了八个人完成答卷。

这件事不仅被记载于《新唐书》,还在《北梦琐言》和《唐摭言》里都有记载。不过他究竟是如何口授的,史书没有具体记载,估计是对口型或者是发明了一种什么哑语,反正事后令考官叹为观止,故温庭筠有天下第一枪之称。

然而温庭筠这么一个天才人物为什么自己不去弄个状元之类,反而替别人当枪手?其中必要缘故。

(四)温庭筠为何要当枪手?

跟许多天才人物一样,温庭筠这人也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他不仅不畏权贵,而且特喜欢讥刺权贵,又不爱受传统习俗的约束,喜欢纵酒放浪。温庭筠一生也是数次参加科考的。比如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他参加秋试就落榜不第;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温庭筠又在长安应进士科考试,又落榜。但他诗名太盛,考试落榜不耽误结交名人贤士,或者官场贵人。比如他曾与宰相裴度有过交往。

就说唐宣宗大中年间的那次科考吧。温庭筠当时一进京,就因为他的才名远播,一时间京师人士争相与之结交。比如他经常与宰相裴度之子裴诚、宰相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等一块游玩,这两位可都是当时有名的纨绔子弟,两个顽主,他们在一起估计干不了什么好事。所以他就“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整日和这些花花公混在一起,饮酒赌博,纵情声色,很快就有了比较坏的名声。这让朝廷知道后,科考的权威人士认为此人放浪形骸,不堪大用。所以他还未进考场,已经被人才机构给否定了,他怎么能考中?

他累年不第,也就是对科举考试不再上心,遂放开了搞,索性搞些恶作剧也是很有可能的。比如代人捉刀。咱考不上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掌权者故意不让咱考上,那么何不帮帮别人考呢?要不满腹才华岂不浪费?于是他就经常替人当枪手。每次考试,与他邻铺的举子都会沾上他的光,不必自己答卷,就能考得不错,比如上面提到的855年的那次最著名的考试,他帮的八个人中就有京兆尹柳熹之子柳翰。

就这样,温庭筠的枪手之名气越来越大。前面说过,当枪手是有很大风险的,那么温庭筠为何能以枪手成名不被抓,就是坐牢之类?

这有几个原因。其一是唐朝还是比较开放的,当时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尤其是对温庭筠这样的名声很盛的才子,朝廷虽然不会对之大用,也不会怎么打击,若放在明清就很危险了;其二是,温庭筠的枪手之名期初只是在民间流传,到后来才传到朝廷,但他水平太高,不容易被坐实罪名;其三是,历来对枪手的惩罚主要是看他的目的,就是枪手为了钱财而替别人卖命,其性质恶劣,所以要坚决打击。而温诗人,给别人当枪使,纯粹是为了做好事,或者为了玩,根本不收费,其目的很单纯,不够恶劣,官府也不好治罪,所以大家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呵呵。

古代科举怎么防止枪手,为什么古代枪手不自己去考(4)

​不过温庭筠的作弊行为也不是没有受到惩罚的,只是没有被处于“极刑”而已。据《唐摭言》记载:“无何,执政间复有恶奏庭筠搅扰场屋,黜随州县尉。”《新唐书·温庭筠传》也有同样记载,就是温庭筠因扰乱科场,被贬为隋县尉。所以温庭筠一生仕途并不顺利,只是不那么穷困潦倒而已。(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温庭筠传》《容斋随笔》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