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鲁智深和公孙胜,代表着“佛家”和“道家”存在于梁山之上,水浒之中的。
道家的公孙胜,处处有玄幻(法术),却又时时“不作为(不强行作为)”,该来就来,该走就走,道不同不相为谋,把道家的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
佛门的花和尚,处处有担当(敢于出手),却又刻刻见慈悲(救人),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情怀,试图拯救江湖。
所谓人设?基本如此!从文学创作层面来言,两人都立住了。道家的玄之又玄,佛门的怒目金刚,便是两人的底色。
二、何谓“点化”?
那么谈这些 “人设”有啥“鸟用”?用处大发了。只有理解了人设,才能明白两人的结局。
公孙胜最终洒脱离开,不是因为他师父告诉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而是代表着道家跟宋江(梁山)捆绑关系——依如皇上大哥自称:道君皇帝。
皆知,公孙胜第一次回归,就是被李逵用斧子逼回来的。这意味着,他必须要把“一套富贵”那说法,给解释清楚后才能中止。
谁让你公孙胜找晁盖劫持生辰纲,主动撩拨江湖呢?敢问,这一切有啥 “义气”可谈?是不是现实的功名利禄?
鲁智深的离奇圆寂,不是因他师父所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宿命,而是代表着佛家的慈悲情怀,在水浒江湖的破灭。鲁智深一直试图拯救江湖,奈何这个江湖,非慈悲可感化。
不信?那就看鲁智深活捉方腊后,宋江的说辞,他非要让鲁智深跟着自己回去。先是表示:还俗吧,从此享受荣华富贵。
鲁智深不同意,宋江又表示:那就在名刹大庙里,去当那个最牛的高僧——全是功名利禄,可有一点慈悲?
当然,若有些读者觉得,公孙胜的师父和鲁智深的师父,他俩所谓“点化”就是两人最终结局的主因,笔者也不反对,毕竟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
笔者只是想说明,我所谈的这些,是透过“点化”现象,分析一下《水浒传》的内涵。
就如,有人相信咣当一声,天上能掉一块大石碣,梁山好汉全是天上的星宿投胎。但笔者反而看到了,在这眼花缭乱的背后,全是“为目标(招安——荣华富贵)而服务”的把戏而已。
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可不必彼此伤害——江湖有了包容之量,才能成为鱼跃龙潜的江湖。
谈完鲁智深和公孙胜,他俩“师父点化”的作用,咱开始谈最后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鲁智深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