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里,能挽贾府大厦将倾者有两人,一是秦可卿,小说开篇不久就死了;二是林黛玉,在贾府抄家前泪尽而逝。
令读者遗憾的事,贾府中人无人能看到她们的能力和她们的价值,反倒津津乐道于她们的缺点。这是自古人性的悲哀,曹公十年字字皆血泪,却无人知其中味,可悲可叹!曹公曰: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第一回)
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第一回)
其中的自称“我”自然是作者本人,小说中则为宝玉,也就是说,红楼诸钗的行止见识,皆在宝玉之上。
那宝玉是什么水平呢?
第一回的神话故事告诉读者,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他的那个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被弃之不用的补天之石。
这是在告诉读者,宝玉有补天之才,却时运不济,被荒弃在无稽崖不得展才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所以它日夜悲鸣,抱怨命运的不公。
因此,逻辑是这样的:宝玉虽有补天之才,却不得施展,而红楼诸钗的水平又远在宝玉之上,可见她们中人有能力挽救正走向覆灭的贾府。诸钗里,凤姐、探春、宝钗、秦可卿、黛玉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小说给出最明确答案的,第一位是秦可卿。
秦可卿的厉害,是通过和王熙凤的对比体现的。凤姐是什么人?论能力,贾珍都佩服,说她从小玩笑着就能*伐决断;论口才,古董商人冷子兴对其赞赏有加;论心机,周瑞家的说她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就是这样厉害的角色,又是秦可卿的长辈,全府女眷里,她唯独尊敬和佩服秦可卿。
王熙凤的两只眼睛是长到天上去的,读者很难看到她真正欣赏谁,唯有秦可卿,凤姐可没少花心思,就连见了秦氏的弟弟秦钟,凤姐都要精心拿出一份丰厚的见面礼,总之,秦可卿在凤姐的心里,分量那是相当的重。
对于凤姐来说,秦可卿是晚辈;从出身讲,秦可卿出身穷酸的小门户。但秦可卿和贾珍的丑事,凤姐虽清清楚楚,她却极力维护秦氏的名誉尊严;秦可卿并不掌家,却不影响她依旧看重;秦可卿病了,她比任何人都跑得勤,看到秦氏瘦的不成样子,她心疼的只掉眼泪。
话说一物降一物,贾母口中的王熙凤“这个猴儿”,一见了秦可卿,就如同进了如来佛的掌心,温和柔和爱心爆棚起来。
凤姐这样的人,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让她产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秦可卿,就是这样的人。
秦可卿临死,对凤姐进行了一番嘱托,准确地说,是进行了一番教导,原文写道: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秦氏说出了这话,凤姐的表现即“心胸大块,十分敬畏”,忙问秦氏应该怎么办?秦氏接着说: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如今能于荣时筹划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如今只有两事未妥……一是祖茔虽四时祭祀,却无一定的钱粮,二是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如今盛时自然不缺,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之弊。便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秦可卿这一番话,讲出了三个道理:
一是明确指出事物兴衰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秦可卿可以从哲学高度来俯瞰贾府,整部《红楼梦》,能从这个视角思考问题的,只有三人,一是秦可卿,还有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参禅的那一段对话。秦可卿开口就讲明了家族的危机,所以凤姐一听,立刻对其肃然起敬。
二是高瞻远瞩、眼光长远,一针见血指出了贾府潜藏的最大问题,即祭祀和教育的不可持续,当下的贾府没有未雨绸缪、为子孙计长远的意识。
三是针对家族管理和发展的漏洞,提出补救和永继的具体举措,即置办获罪亦不必入官的祭祀产业,一举解决祭祀、子孙读书受教育、家族香火永继的问题。
秦可卿的话句句如重锤,落在凤姐的心坎上,每一句都是整个贾府中人达不到的高度,可惜,凤姐一觉醒来,将秦氏的嘱托忘得一干二净。读者这里不能怨凤姐,因为贾府失去了秦可卿,就是失去了机会,这是皮肤滥淫之辈贾珍染指儿媳的报应,从因果来说,也不能秦氏因为贾珍而丢了性命,贾府反而幡然醒悟了。
秦可卿的临终嘱托当然不会起作用,不仅不会起作用,还会起反作用,秦可卿死后,贾珍大肆办丧的一通*操作,给贾府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比如装殓秦可卿的棺材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哪怕不坏事,也是逾制,坏了事,这就是不讲政治的任性了。这个隐患到贾府抄家时很可能会罪加一等,甚至是致命一击,成了贾府的诅咒。
秦可卿之殇是贾府的悲哀,她有着绝世之才,却不幸进了宁国府这个淫窝子,做出私德有亏的丑事,为一个不值得的男人贾珍自*吊死在天香楼。秦可卿死时,在全族“无不纳罕”的猎奇心态下,秦可卿成了族人八卦的对象,没有一个人记得她真正的价值。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图片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