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帝王陵修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用料最考究,它就是朱棣和皇后徐氏的长陵。长陵是明十三陵的首陵,它是目前地面建筑保存最好的陵墓。众所周知,朱棣一生雄才大略,可也没有改变他是封建帝王的本质。
从登基的第七年,他就开始了对陵墓的修建。永乐七年,朱棣派出大量堪舆术士在北京周边选择万年吉地,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了天寿山脚下。朱棣认为这里风水甚佳,非常符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势呈祥”的经典风水格局。
长陵所在的地方,原名黄土山,朱棣很不满意,但朱棣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名字。恰逢朱棣过生日,庆典上大臣们齐呼“万岁”,朱棣顿时想到了改名“万寿山”。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又有龙山、虎山相对,势如天然门户。
为了修建这座举世瞩目的陵墓,朱棣动用了无数民力,让礼部、工部等部门全力负责修建。永乐七年六月,万事俱备,朱棣下旨修建长陵。长陵总占地约12万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前方后圆,仅地宫就修建了耗时四年,而地面上的建筑更是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才基本完工。不过,由于后来断断续续修建了一些建筑,致使长陵最终完工历时130年。
鲜为人知的是,如此一座壮观的帝王陵,曾差点被考古人员发掘。当年考古人员在试掘一段时间后,紧急撤离,这是为何?
大家都知道,1956年考古人员发掘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其实,定陵是替代品,考古人员起初准备发掘的是长陵。1955年10月,一份由郭沫若、沈雁冰等人提名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被提交国家,很快得到批示。
为了长陵发掘成功,考古队先期成立了一支发掘小组,负责前期的试掘工作。1955年冬天,在北京天寒地冻的天气下,一支考古队来到万寿山下。然而,考古队三天试掘下来一无所获,其中有队员还感冒了。
长陵发掘难度之大,是考古人员没有想到了。三天之后,考古人员只能匆匆撤走,最终将定陵发掘。不过,定陵发掘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遗憾,从此考古界有一条规则,“不主动发掘帝王陵。”
参考资料:《明十三陵之长陵》、《定陵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