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原是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谋士,《三国演义》这本书对他本人着墨不多,但是他做的两件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一件事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来才有了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第二件事就更著名了,说的是曹操俘虏了徐庶的母亲用以威胁徐庶,他是个孝子,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孝”,不得已背叛刘备投降曹操,但是他的母亲因为徐庶的选择最后自尽而死,徐庶受此打击之后不在为曹操效力。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和庞统在江边的偶遇。通读三国全文,并不觉得这两个人之间的偶遇有推动剧情或者埋下伏笔的作用,显得可有可无,删除这段情节对全文也不会有影响,但是罗贯中不可能在故事中设置这么无用的情节,再说罗贯中在这本巨著中一直惯用类似的手法,或暗中提示或埋个伏笔,不多读几遍根本摸不来他的意思。
我们先从徐庶和庞统偶遇之前的事情说起。庞统骗曹操把战船连接起来,徐庶无意间发现了庞统的真实用意,但是他没有告诉曹操。按理说他是曹操的人,如果告诉曹操的话岂不是大功一件?那徐庶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其实按照曹操的打仗经验和人情世故他不会看不出来庞统的把戏,徐庶都能看穿,曹操更不用说了。而徐庶之所以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向庞统表现一下自己的实力,显摆一下自己的才能而已。
他自以为发现了庞统的阴谋,偏偏他如此高明的眼光却不能对曹营里的任何人道明,别人看不到他的厉害之处,感觉不出他的聪明,他听不到别人的赞美,又想极力表现自己,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很失落很郁闷,他迫切地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证明一下自己。其实这种极强的表现欲恰恰说明了他在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他思来想去觉得能证明他的能力的人只有庞统,也有可能是把庞统当做了自己的假想敌,想让敌人看到他不凡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