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人才的选拔走的是荐举和科举之路。“科举”亦称为设科举士。中国历经原始部落的“选贤授能”,奴隶制社会的“世卿世禄”,春秋战国时代的“招贤养士”,秦汉时期的“征辟荐举”,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终于在隋朝开始了“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的科举选拔制。它废弃了门阀世袭特权,重在网罗精英、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它是隋代选才授爵之髙科,求士滥舫之捷径也。
至于“进士”,源自于《周礼》:“大乐正论造土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之司马,曰进士”。谓士之可进而授之爵禄者也。至隋始设此科目,获进士之称谓由是而生。
为维护封建统治,隋朝帝王非常重视治术良才的选拔。
隋文帝在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开皇十八年(598)又诏定“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选举先德行,次文才,最为称职”--《牛弘传》。继隋文帝之后,隋“炀帝始建进土科”,“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宋纲《梁溪集》。
“炀皇帝大业三年四月甲午诏曰:…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帮,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大业五年(609)六月辛亥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书、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来源于《隋书》)四科举人。由隋文帝设二科,至隋炀帝设十科、四科所定诸科目考试选任官吏来看,虽未完备,科举制度业已实行。自开皇二年(582)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诏举贤良”后,就开始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设置进士科,开科取士,到唐代的时候科举得到了极大的盛放。逐步发展,鼎甲遂成,进而使夺魁天下之状元独占整头。
隋炀帝杨广
可以说,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寒门也能做官的先河。
隋朝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也不能否定他对中国历史贡献的价值,大运河的开凿,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大一统,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
隋朝的时候并没有向后世那样设立状元、榜眼探花等文榜,凡高中者,都为进士。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南北朝时期,已提出了按才能、废门第选官的察举科目。到隋文帝时,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废除了地方长官辟署佐官及豪门世袭。隋炀帝确立了秀才试方略、明经试经术进士试时务策的进士科。创始了按才学选拔文士、科目各异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继续和发展。它萌芽于南北朝,始于隋,成于唐,终归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吏选拔的重要途径。
但是到了后来,科举制度的发展逐渐扭曲,明清时期的科举相对于隋唐而言,苛刻了不止一星半点。
来源: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