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看重刘备,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没看透刘备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7-12 00:34:03

诸葛亮为什么看重刘备,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没看透刘备(1)

2023年修订版《品三国》上市

诸葛亮为什么看重刘备,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没看透刘备(2)

读者朋友们,我的《品三国》修订版已经上市。应读者的要求,新版将字体调大,阅读体验更好。

希望大家购买时认准正规渠道,主要有果麦书房、果麦当当自营店、京东自营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等。

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品三国》第十五章——慧眼所见。

正如刘备是一个谜,诸葛亮也是一个谜。他似乎是老天专为刘备准备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就在等待刘备的召唤。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对刘备情有独钟,他在刘备身上又究竟看到了什么?

前文说到,当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各方谋士也纷纷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却一直蛰伏在隆中,并不急于一展风采。他似乎在静悄悄地等待着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诸侯中,他也最看好刘备。那么,刘备又有什么打动了他,他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看看青年时代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为什么看重刘备,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没看透刘备(3)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一个帅哥。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他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不是很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由从父(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和刘表有旧,诸葛亮也就跟着到了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躬耕垄亩”于隆中。

隆中这个地方,一直有襄阳、南阳之争。据说清代有个名叫顾嘉蘅的,是襄阳人,却被派到南阳做知府。于是南阳人就让这个身为南阳知府的襄阳人表态,说清楚隆中到底在襄阳还是在南阳。顾大人两边都不能得罪,没有办法,只好撰得一联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算是摆平了这场“官司”。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何况当时襄阳、南阳都属于荆州,也原本就没有问题。

诸葛亮到了隆中以后,过着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的耕读生活。用他自己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面,“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云云,恐怕只能看作套话;“躬耕于南阳”则大约是实,但未必是自食其力,要靠种田来维持生计,不过参加一些农业劳动而已。这在当时,甚至也是一种“雅事”,不能视为身份。比如嵇康,是喜欢打铁的,难道就是铁匠?诸葛亮也肯定种过地,却未必就是农民。当然,诸葛亮是把耕耘垄亩看作闲来雅兴还是谋生手段,我们已无法断定。但相信不管哪一种情况,他的劳作一定很认真。诸葛亮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直到他位居丞相,仍然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说不定就是他“躬耕于南阳”时养成的习惯。

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说,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

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此为《魏略》所云),二是“好为《梁父吟》”(此为本传所云)。啸,是撮口发出舒长清越的声音;《梁父吟》,则是悲凉的葬歌,或者由葬歌发展而来的乐府诗。这两条记录加在一起,我们就知道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一个“士”,尤其是一个“国士”,是必须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至于条件,也是有的,而且应该说很好。

诸葛亮为什么看重刘备,诸葛亮那么聪明为啥没看透刘备(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