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作为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绝大多数观众都被战士们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所打动,也因此电影票房扶摇直上,目前已经突破了22亿大关,被奉为神作。
然而,但凡精品必然有毁有诽。目前,电影结尾的冲桥部分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人认为此处是电影的一大败笔,理由是:冲桥是一个逃跑的行为,所以,不应该被歌颂。其潜台词就是战士们宁可与敌军玉石俱焚,也不能撤退,这样才显得更有民族气节。
《八佰》冲桥片段惹争议
对于这类战狼式观点,我只能说你们太情绪化,没看懂这部电影,更不懂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战争。
先从电影本身来分析。
《八佰》弘扬的不只是爱国,还有钢铁一样的军纪
很多人看完《八佰》这部电影后都被其中蕴含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忽视了电影所想着重表达的东西,比如,对军纪的颂扬。
我甚至觉得《八佰》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军人军纪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都围绕军纪展开,比如:
影片一开始,谢晋元将军在接到留守上海的命令后,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没选择像其他长官那样撂挑子逃跑,而是携带自己的部队及杂牌军留下来。这体现出军人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即对命令的绝对服从,哪怕为此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谢晋元将军奉命留守上海
影片中段,虽然,战士们每天都活在死亡线边缘,但谢晋元将军依然有条不紊,严谨治军,具体表现为:一边枪毙逃兵,震慑三军,稳定军心;一边加紧日常训练,谋划战术,与敌人周旋到底。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谢晋元将军身为大将的冷静与从容。
谢晋元将军身处绝境依然严谨治军
影片末端:面对日军的一次次进攻,战士们的境况已经岌岌可危,但虽然明知不敌,谢晋元将军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尊严,而没有投降。比如,在同日本军官谈判的那场戏中,对方作为必胜的一方,在警卫员的陪同下,穿戴整齐,身骑高马,趾高气昂。谢晋元将军见状,也特意穿上戎装,在警卫员的陪同下骑马赶来与对方谈判。这个小细节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谢晋元将军对“尊严”的捍卫:我们虽然弱小,但代表的是自己的国家,所以,在尊严上是平等的,哪怕战死,我们也绝不屈服。
影片结尾,谢晋元将军接到上级命令,忍受屈辱,冒死率众冲桥撤退——很多人对此有争议,咱们在下文中会着重分析下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对军纪的服从,就是军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上文提到影片讲的是军纪,可能会有人抬杠:你说对方是为了遵守军纪才死守上海的,那是不是意味着对方就不爱国了?
这两点当然不冲突,有句话叫:“在其位谋其政。”还有句话叫:“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可见,军人严格遵守军纪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更何况他们反抗的是日本侵略者呢?
具体到冲桥撤退的行为:
第一,这是上级的命令,谢晋元将军作为一名军官,选择服从并无不妥。
要知道战争绝对不是热血上头、拼命蛮*事儿。一场战争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复杂的政治因素及其他各种考量。而军人只负责打好仗,至于如何操控大局不是军人的职责范畴,而是上级的事儿。如果军人不听上级指挥,光凭一腔热血蛮干,那会乱了纪律,甚至毁掉大局。所以,谢晋元服从命令撤退,只是尽到了军人的本分——更何况作为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谢晋元将军的思维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预判到国民党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确,所以,要客观评价他的行为。